LOT 292
上一件
下一件
尚扬 董其昌计划—4(双联)
148×233 cm.×2
作品估价:RMB 5,000,000-7,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92
拍品名称:
尚扬 董其昌计划—4(双联)
作 者:
尚扬
年 代:
2007 年
尺 寸:
148×233 cm.×2
形 制:
布面 综合材料
拍品描述:
签名:Shang07;《董其昌计划—4》尚扬,Shang Yang,2007(画背)


发表


《尚扬·大风景的喟叹》,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2007年,第264至265页


《尚扬:董其昌计划》,天安时间,北京,2009年,第36页至37页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卷3》,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9年,第16页至17页


《意象油画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0年


《画风 卷20》,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2011年


《尚扬》,安徽美术出版社,合肥,2012年






展出


“丹山碧水—中德当代艺术家作品巡回展”,2007年9月30日至2008年2月29日,吕贝克美术馆,吕贝克


“丹山碧水—中德当代艺术家作品巡回展”,2008年3月5日至2008年6月30日,普法尔茨历史博物馆,普法尔茨


“欲望的风景—尚扬师生艺术展”,2007年9月16日至10月12日,桥舍画廊,北京


“欲望的风景—尚扬师生艺术展”,2007年,石家庄当代美术馆,石家庄


“移花接木—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2008年9月1日至12月1日,华美术馆,深圳


“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2009年,Basis Space,法兰克福


“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2009年,山东省图书馆,济南


“尚扬:董其昌计划”,2009年5月9日至6月10日,天安时间,北京


“无形之形—中国文化年当代艺术展”,2012年6月2日至11月18日,卡尔舒特艺术中心,比德尔斯多夫


“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武汉站”,2013年8月14日至9月14日,湖北美术馆,武汉


“中华意蕴—中国当代艺术展暨中国油画百年回望”,2014年1月25日至2月22日,广东美术馆,广州


“中国当代艺术展暨中国油画百年回望”,2014年3月6日至4月6日,湖北美术馆,广州


“中国当代艺术展暨中国油画百年回望”,2014年5月15日至6月18日,山东省美术馆,济南




“我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在作品中表达对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愈渐深刻的生存体验中,我已无法抛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一直努力赋予这种思考以独特的表达,因为这是我作为一个视觉艺术家存在的理由。我所追求的这种表达仅仅包含三个简单的要素,即当代的,中国的和我个人的。”


—尚扬




“董其昌计划”是尚扬艺术生涯创造的又一座高峰,“董其昌”只是一个借题,主旨则在“计划”,在该系列里尚扬指涉人类的各种“计划”和“规划”,正在一步步地破坏自然。2002年在《山水画入门》系列完成后,尚扬写下“学习描绘山水画的母本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何以入门?”在他看来,曾经熟悉的自然景观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虚拟的、人工附着后的自然。“董其昌计划”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处于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之间的混合体,充满着现代性的隐喻。


《董其昌计划-4》创作于2007年,以两幅画布拼合而成,总长近5米,宛如巨大的国画手卷,引导观众视线从左至右,让视觉和心灵在画面上有了游走的维度。从左侧高清数码打印的“真山水”,逐渐过渡到中央苍凉的秃峰,再至右上方如漫画般的梦境,艺术家巧妙地引导着观众一步步深入其创作语境,并在艺术语言的切换中,痛陈科技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同时挑战整个古代文人画的传统。


“董其昌计划”诞生于2003年,正值非典肆虐之际。在那个人心惶惶的特殊时期,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特征,巧妙地将仿米元晖、仿董其昌的山水构图与当年广为流传的防疫短讯相结合,形成了突兀而鲜明的并置效果,凸显了眼前世界的荒诞与无奈。


在最早的尝试中,尚扬主要聚焦于绘画性元素,如流畅自然的笔触和层次丰富的肌理。4年后,随着特殊时期的过去,尚扬创作目标也从短暂的荒诞,转向了更为深远的问题—关于风景、传统的消逝。他开始在画中呈现出山的多种状态,有观念的、形式的、媒材的,它们共同构筑了画面的视觉形式。《董其昌计划-4》的创作正基于这一脉络,尚扬首次使用了现成山水的图像,这种二手现实所展示的高山流水遥远、虚妄,慢慢退居一隅。尚扬还在上面贴上黄色的矩形布,暗示了它们“都经过了重新剪贴和拼凑,因为它们已不再完整和统一,正在被消解”的现实。


画面中央被形似火山的尖形秃峰所占据,是尚扬最经典的图像标识之一。他将传统山水画的图式符号与德国表现主义的造型语言结合起来,以贫瘠的黑白皴擦涂抹出质感相异的肌理效果。在他眼中这些化工制品原料取自自然,经人工加工后再次以特定的目的介入自然,它们既属于自然,同时又伤害了自然。锥形与三角,作为山的象征,寓意着自然的秩序与稳固。而其中奔涌黑白色块、线条,则代表着某种不安与冲突的情绪,揶揄了人类对于大自然触目惊心的破坏。


作品的尾声,悬浮着一个尚扬心向往之的自然。画面右上方似随手涂鸦的山水线描,取自董其昌《集古树石画稿卷》,“点要开阔”、“不要多”、仿佛提醒人类适可而止的重要性,而左侧同样悬于半空打开的书本,文字正在纷纷掉落,又暗示中华文明曾经的崇高理想,正在现代发展中悄然消逝。而画面弥散出的闲淡、清疏、雅致的氛围,不仅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也赋予了作品一种潜在的东方文化身份。


《董其昌计划-4》是某种重组的现实,尚扬以对于当代图像世界的敏感开启了新的中介物的组合。这种语言可以在情感和象征之间、在部署和概念之间机动的变化。他的天才在于能够把握图像的本质,把传统和当代的图像都看成一种生态系统,把它们放在化合与转换的过程中去解释,从而消弭了传统图像与当代图像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使得物质的状态和主观的状态在这种组合中形成诗意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他成为了一位当仁不让的当代艺术先锋者。


尚扬巧妙地将董其昌绘画中的心象风景与后现代艺术中的移植、并置、拼贴等手法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幅古今交融、变幻无穷的风景画卷。他以一种含蓄而柔和的意象表达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类精神品质的变迁。如他所说:“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如果我们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就有可能发生更多类似今天发生的我们不愿意看到发生的事情,如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与报复、很多地方呈现出一种衰败的风景,而这种风景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