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89
上一件
下一件
刁德谦 沙龙2
225×337 cm.
作品估价:RMB 1,200,000-1,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89
拍品名称:
刁德谦 沙龙2
作 者:
刁德谦
年 代:
2010 年
尺 寸:
225×337 cm.
形 制:
布面 丙烯 丝网印刷
拍品描述:
签名:David Diao Salon2 2010(画背)




发表


《David Diao》,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德尔莫尼科书籍|普雷斯特尔,香港,2018年,第258页




展出


“刁德谦回顾展”,2015年9月19日至11月15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如果我想要创作一幅描绘空间或人物的写实作品,我通常会以照片或丝网印刷为媒材。但如果你仔细观看的话,就会发觉即使是丝网印图案也是印于完全平滑、有如防火胶板的表面上。”


── 刁德谦




综观刁德谦至今超逾一甲子的艺术生涯,从抽象、表现再到观念,每个阶段都各具特色,但反思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个人身份政治乃至于主流美学品味的认同等课题,却始终贯穿于其创作之中,成为他极度鲜明的创作标志。


刁德谦1943年生于成都,1949年移居香港,1955年远走美国并定居纽约至今。作为一名华人长期生存于美国,面对历史情境、文化规范乃至价值判断加诸己身的定义,如何找到自我身份,确认一己于社会核心权力运作逻辑下的定位,成了刁德谦无从回避的首要课题。也因此,刁德谦回忆起往事时坦承:“那时,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国人。”而本季呈现的《沙龙2》,便清晰地呈现出一代华裔艺术家在文化和身份夹缝中个人叙事,气质高度理性辩证,足为一探刁德谦美学和观念之杰作。


玻璃屋:引领时代品味的独特场所


在深入此作之前,让我们先把视角拉回美国战后时期。彼时,很少有建筑师能像菲力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1906-2005)一样如此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地景与现代艺术文化之发展。在他众多知名的建筑作品中,座落于康乃狄克州新迦南(New Canaan)的玻璃屋(Glass House)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这栋完工于1948年的建筑,让约翰逊一举赢得1979年设立的首届普立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实可誉为他一生投入建筑艺术的巔峰之作。


在这栋独特出众的建筑物里,所谓的“沙龙”无疑是引领当时时尚及艺术品味的核心场所。环顾整个空间,可以看见地毯上摆设了现代主义建筑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所设计的巴塞罗那椅,咖啡桌上还有一尊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雕像作品等细节,在在流露出约翰逊过人的美学品味,于许多艺文界人士心中,这里更是圣堂般的存在。


对身份政治与既定美学价值的质疑


事实上,不少对后来影响深远的聚会都在这里发生。最具知名度的一回,当属1964年由摄影师大卫·麦凯布(David McCabe)所拍下的珍贵画面:包括安迪·沃霍尔、大卫·惠特尼(David Whitney,1939-2005)、菲力普·约翰逊、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927-2007)以及劳勃·史腾(Robert Stern,1939-)等五人在“沙龙”里聚首闲谈的模样。无论是艺术、建筑或时尚,他们几人的美学品味以及所创造出来的政经与社会庞大影响力不仅凝结于影像里,也仍然继续留存在今时今日世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从2003年开始,出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热情,刁德谦创作了一组关于玻璃屋的作品。这一热情在2010年时仍在持续,并催生了《沙龙2》的诞生。在这件尺幅恢宏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左右两个相近的印刷影像并陈于青绿色的背景之中。画面的右边沿用了这张在美国建筑与艺术史上可说是众所皆知的影像;画面左边的影像中,则纪录了刁德谦──一个来自成都、来到美国纽约寻求发展的中国年轻艺术家──如主人一样坐于玻璃屋中。由此一来,刁德谦不仅将自己定位于这段他所热爱的历史位置,更将自己置于产生这段历史的结构之中,以宣称自己既是“局内人”,又是一个“他者”。彷彿透过这种并置,就能消弭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又或者,反而愈加突显出当代艺术话语权的无限角力。


对此,批评家迈克尔·克里斯曾写到:“刁德谦在菲利普·约翰逊的玻璃屋中的放松模样令人宽慰,但也令人不安。他对现代主义的热情,在艺术家的种族的事实面前,变得不值一提。似乎在说:现代主义是为他们,不是为我。刁德谦在画中的出现提醒我们应该闯入现代艺术的地盘,以便继续讲述关于现代艺术的其他故事。”


无论何者,对刁德谦而言,要解构西方白人至上主义的艺术神话,需要的是另一种艺术精神的赋予与投入,也只有在若即若离间,才得以正视个人艺术身份之拉扯。而借由波普艺术的创作手法,刁德谦让个人的亲身体验介入其中,使得这看似历史纪录的真实性与传奇性趋向稀薄扁平,甚至创造出另一种叙事与阅读的可能。至此,这件当代观念绘画作品不再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对立,而是一个站在身份的边界上,饶富反思内涵的盛情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