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86
上一件
下一件
曹小冬 无人地带
80×122 cm.
作品估价:RMB 1,200,000-1,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86
拍品名称:
曹小冬 无人地带
作 者:
曹小冬
年 代:
1986 年
尺 寸:
80×122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发表


《江苏画刊》第11期,江苏省出版社,南京,1987年


《中国美术报》第38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1987年


《中国现代艺术展展览手册》,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年2月,编号46


《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1年,第149页


《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1992年,第198页


《中国大陆中青年美术家百人传·油画篇/现代艺术篇(上册)》,香港艺术潮流出版社,香港,1992年,第122页


《时代周刊TIMES:中国国庆50周年特刊1999》,美国时代周刊,纽约,1999年9月


《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第822页


《’85美术运动:80年代的人文前卫Vol.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8年,第188页


《中国新艺术三十年》,Timezone 8,北京,2010年,第44页


《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11年,第121页


《20世纪中国艺术史》,新星出版社,北京,2013年,第606页




展出


“红色·旅:第一驿画展”,1987年5月,南京艺术学院展览厅,南京


“江苏艺术群体—上海交流展”,1987年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9年2月,中国美术馆,北京




我们在献身的严肃性中找到共同的支点。


我们渴望在内心深处再创一个生命体。


我们在涉向彼岸的旅程中获得了崇高。


我们在与永恒碰撞时感应到召唤的神秘。


—“红色·旅”团体的四项基本原则




作为85新潮美术运动中涌现出的众多群体和展览中的一支,“红色·旅”团体的成员包括杨志麟、丁方、徐累、柴小刚、沈勤、管策、曹晓东、徐一晖、杨迎生共九人。团体的成立与1986年9月举办的“江苏青年艺术周大型现代艺术展”有着直接关系。展览结束后,背景相似且有超现实主义倾向艺术家们自然而然地相吸,并成立了艺术家团体。


1987年5月20日至26日,“红色·旅”中的8名成员,在南京艺术学院展览厅举办了第一次展览,由徐累提议,定名为“第一驿”画展,意为“生命之旅的第一站”。在此次展览中,曹小冬展出了五件作品:《无人地带》和《事情就这样成了》系列(四幅)。这些画的有序感都颇强,画面三角符号于圆的符号的配搭排比,使人泛上一种文化的共识格局和历时链条的联想。


《无人地带》通过冷静而凌厉的超现实主义图景,展示了一个盛大的神秘仪式,暗示着时代剧变中个体的困惑与无力。画面中的工业厂房建筑以剖面方式呈现,建筑下方铺满了尖锐的锥形物,它们代替了人的位置而起到了不安宁的威胁作用,形成了一片难以逾越的障碍。尖刺丛生的地面中的四簇红色火焰燃烧着,照亮了前行的路途,似象征着某种希望和方向,却未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反而增添了一种焦虑和绝望的情绪,似乎在暗示着火焰所代表的激情和力量也无法解救个体于困境之中。画面被赋予历史性的寓言,并承载了曹小冬成熟的艺术语言和对现世的深入思考。


本作展现了艺术家对“形而上学”叙事手法的探索。火光的虚实交替似乎引领观者的目光到一个确定的焦点。然而,仔细观察墙面反射的光源,会发现透视是根据来自多个不一致方向的光源构造。蒺藜的影子也显得不切实际的延长,使得画面看上去逼真,但却不切实际,这都是“形而上学”的典型特征。绘画似乎成为一种介入并言说哲学世界的方式,通过抽离人物和符号化,使建筑景观变成一个关于历史的寓言,暗含了对80年代中期整个时代氛围的某种隐喻,也体现了画家成熟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现世的深入思考。


“红色·旅”的发起者杨志麟曾说:“‘红色’代表生命,而‘旅’是双关词,代表组织与过程的意思……我是非常强调这个过程性的,建议大家用非常悲观的态度看待看似比较乐观的事情。”《无人地带》正体现了这种态度。画面中的锥形障碍和红色火焰象征着在个人在内心深处再创一个生命体的渴望,表达了对于超越现实困境的向往和追求,这与团体在涉向彼岸的旅程中获得崇高的理念形成对比。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方式,通过形而上学的叙事观念,以抽象与符号的表达,体现了个体与组织之间微妙关系的同时,也暗示着对生命、意义和真理等抽象概念的探索和思考。这样的艺术表达留下了深刻而本土的文化内涵,为后人留下了探索和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