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84
上一件
下一件
徐坦 三个渔民
170×165 cm.
作品估价:RMB 2,300,000-3,3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84
拍品名称:
徐坦 三个渔民
作 者:
徐坦
年 代:
1987 年
尺 寸:
170×165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徐坦 1987(画背)
来源
源自艺术家家属
关于《三个渔民》
文/徐坦
这件作品我创作于1987年,正是我就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的二年级上学期,最初名称是《市场上的渔民》,1990年代改称《三个渔民》。从我在广州美院读本科开始,我就十分关注南海沿岸地区渔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我最早于1981年随美院课程下乡写生,去了广东阳江的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作为热带的广东沿海地区,渔民的生活方式,形象以及沿海景色带有某种强烈的原始感,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渔区。在接下来几年,我每年都要去渔区,所去的地方有,广东西部的电白县,以及海南岛陵水,三亚等渔区。
当时,常年在海上生活的渔民,其异常粗犷的形象给我一种的冲击,至今难忘,另外,由于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你同时又可以看到他们生活方式不仅具有十分的粗犷的原始气息,同时又受到某种现代生活影响,从着装和风貌方面,可以看到沿海地区受到的港台文化的影响。我在大学早期一直采用(苏派)现实主义的绘画方式,之后受到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的影响,绘画方式朝着粗犷,浓烈方向发展,色彩特别热衷某种热带感觉的倾向;用大的体块结构加上粗线作为形体塑造方式。
总之在我读研期间,这种画法被我的老师戏称为“社会主义野兽派”,虽然这种说法可能不一定是褒义,但是我自己觉得它确实有某种合理性,总之,某种原始的野蛮感,是我当时对人类文明的基本描述,加上时空的“隔”的感觉,从一个渔民背后的黑影,我想表达一种“负”的感觉,有一种近乎于现在说得维度,即,真实的“像”,就是作为人像的渔民,同时存在这一种“负的”像,也就是另一个维度的时空。
如高名潞所言:“中国的现代性是永远的当代性”。传统与现代文明并置相融的地域风貌,好似沉积在历史文化层中一条绵长而独特的纹路,描摹出一方水土自己的现代面貌,也成为了上世纪90年代活跃于珠三角地区的“大尾象工作组”所关注和表现的对象。
1991-1996年期间,大尾象在珠三角的文化宫、酒吧、大厦地下层和户外等临时空间,自主组织策划了五次展览。他们运用装置,行为,录像,摄影等方式,探讨了经济起飞后,南方前沿城市所伴生的人口迁徙,文化危机,以及城市环境急剧变化等问题,展现出“艺术介入社会现实”的实践能力。
大尾象四人之一的徐坦是最后一个加入小组的,但他至今仍在延续着小组的理念和精神,他说:“大尾象这个结构今天看来都是‘很当代’的。一票否决制的民主化结构,使我们共同工作得非常长久,最后一次展览是2002年在广东美术馆。今天为止都非常回味大尾象一起工作的那种关系。”徐坦个人的作品同样丰富:从性关系到国际冲突,从人类的权力历史到地缘政治,从城市文化到消费时尚……他以一个研究者的视角看待社会的演变,不停地追问当代艺术的边界何在。
徐坦的作品并非仅仅是视觉层面,其重心在于影像研究,辅以文字、图片、装置,少见绘画。而创作于1987年的《三个渔民》为我们回看八十年代、理解徐坦创作理路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通道,这种对现代文化“异我”及其复杂性的观照,也成为徐坦坚持至今的创作思考。
两根烧到半截的烟、沾着血的鱼叉、插兜的双手、被狂风吹得如斧劈的发型、堆满地的渔网和海鱼—随着白衫女人的眼神,来回之间,三个渔民傍晚刚收工时的生活写照,就在这“三言两语”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细腻。
“利落”的背后,是徐坦多年对南海沿岸渔民生活的持续观察、记录与思考。1981年,他第一次随美院课程前往广东阳江的沿海地区写生,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沿海地区渔民粗犷的形象、生活方式与沿海景观,如盐粒般粗糙的原始质感混杂着代表现代文明的港台风貌,成为艺术家难以忘怀的景象。如他所说:
“某种原始的野蛮感,是我当时对人类文明的基本描述,加上时空的“隔”的感觉,从一个渔民背后的黑影,我想表达一种‘负’的感觉,有一种近乎于现在说得维度,即,真实的‘像’,就是作为人像的渔民,同时存在这一种“负的”像,也就是另一个维度的时空。”
如果一目了然的叙事场景是徐坦现实主义地记录,那么浓郁强烈的橙与青、厚重如长夜的黑、巨大的体块以及狂放粗糙的画面质感塑造,则是艺术家受到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影响后,寓寄着感性体验与理性沉思的形式表征。铺满海滩的渔网、满地海鱼、三个渔民的对话,成了这个崇高感和理性交织的画面中最日常的元素,在这旷远的感性体验中显得格外生动。时代宏大的齿轮,隐身于这场稀松平常的傍晚闲聊之中。
来源
源自艺术家家属
关于《三个渔民》
文/徐坦
这件作品我创作于1987年,正是我就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的二年级上学期,最初名称是《市场上的渔民》,1990年代改称《三个渔民》。从我在广州美院读本科开始,我就十分关注南海沿岸地区渔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我最早于1981年随美院课程下乡写生,去了广东阳江的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作为热带的广东沿海地区,渔民的生活方式,形象以及沿海景色带有某种强烈的原始感,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渔区。在接下来几年,我每年都要去渔区,所去的地方有,广东西部的电白县,以及海南岛陵水,三亚等渔区。
当时,常年在海上生活的渔民,其异常粗犷的形象给我一种的冲击,至今难忘,另外,由于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你同时又可以看到他们生活方式不仅具有十分的粗犷的原始气息,同时又受到某种现代生活影响,从着装和风貌方面,可以看到沿海地区受到的港台文化的影响。我在大学早期一直采用(苏派)现实主义的绘画方式,之后受到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的影响,绘画方式朝着粗犷,浓烈方向发展,色彩特别热衷某种热带感觉的倾向;用大的体块结构加上粗线作为形体塑造方式。
总之在我读研期间,这种画法被我的老师戏称为“社会主义野兽派”,虽然这种说法可能不一定是褒义,但是我自己觉得它确实有某种合理性,总之,某种原始的野蛮感,是我当时对人类文明的基本描述,加上时空的“隔”的感觉,从一个渔民背后的黑影,我想表达一种“负”的感觉,有一种近乎于现在说得维度,即,真实的“像”,就是作为人像的渔民,同时存在这一种“负的”像,也就是另一个维度的时空。
如高名潞所言:“中国的现代性是永远的当代性”。传统与现代文明并置相融的地域风貌,好似沉积在历史文化层中一条绵长而独特的纹路,描摹出一方水土自己的现代面貌,也成为了上世纪90年代活跃于珠三角地区的“大尾象工作组”所关注和表现的对象。
1991-1996年期间,大尾象在珠三角的文化宫、酒吧、大厦地下层和户外等临时空间,自主组织策划了五次展览。他们运用装置,行为,录像,摄影等方式,探讨了经济起飞后,南方前沿城市所伴生的人口迁徙,文化危机,以及城市环境急剧变化等问题,展现出“艺术介入社会现实”的实践能力。
大尾象四人之一的徐坦是最后一个加入小组的,但他至今仍在延续着小组的理念和精神,他说:“大尾象这个结构今天看来都是‘很当代’的。一票否决制的民主化结构,使我们共同工作得非常长久,最后一次展览是2002年在广东美术馆。今天为止都非常回味大尾象一起工作的那种关系。”徐坦个人的作品同样丰富:从性关系到国际冲突,从人类的权力历史到地缘政治,从城市文化到消费时尚……他以一个研究者的视角看待社会的演变,不停地追问当代艺术的边界何在。
徐坦的作品并非仅仅是视觉层面,其重心在于影像研究,辅以文字、图片、装置,少见绘画。而创作于1987年的《三个渔民》为我们回看八十年代、理解徐坦创作理路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通道,这种对现代文化“异我”及其复杂性的观照,也成为徐坦坚持至今的创作思考。
两根烧到半截的烟、沾着血的鱼叉、插兜的双手、被狂风吹得如斧劈的发型、堆满地的渔网和海鱼—随着白衫女人的眼神,来回之间,三个渔民傍晚刚收工时的生活写照,就在这“三言两语”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细腻。
“利落”的背后,是徐坦多年对南海沿岸渔民生活的持续观察、记录与思考。1981年,他第一次随美院课程前往广东阳江的沿海地区写生,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沿海地区渔民粗犷的形象、生活方式与沿海景观,如盐粒般粗糙的原始质感混杂着代表现代文明的港台风貌,成为艺术家难以忘怀的景象。如他所说:
“某种原始的野蛮感,是我当时对人类文明的基本描述,加上时空的“隔”的感觉,从一个渔民背后的黑影,我想表达一种‘负’的感觉,有一种近乎于现在说得维度,即,真实的‘像’,就是作为人像的渔民,同时存在这一种“负的”像,也就是另一个维度的时空。”
如果一目了然的叙事场景是徐坦现实主义地记录,那么浓郁强烈的橙与青、厚重如长夜的黑、巨大的体块以及狂放粗糙的画面质感塑造,则是艺术家受到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影响后,寓寄着感性体验与理性沉思的形式表征。铺满海滩的渔网、满地海鱼、三个渔民的对话,成了这个崇高感和理性交织的画面中最日常的元素,在这旷远的感性体验中显得格外生动。时代宏大的齿轮,隐身于这场稀松平常的傍晚闲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