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838
上一件
下一件
黄花梨灵芝纹玫瑰椅四具一堂
57.5×45.3×84 cm.×4 (22 5/8×17 7/8×33 1/8 in.)×4
作品估价:RMB 16,000,000-26,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838
拍品名称:
黄花梨灵芝纹玫瑰椅四具一堂
年 代:
清早期
尺 寸:
57.5×45.3×84 cm.×4 (22 5/8×17 7/8×33 1/8 in.)×4
拍品描述:
出版:邓雪松著《贞穆堂:明清家具撷珍》,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20-25页。
此椅造型罕见,兼有玫瑰椅与南官帽椅之特征,当属变体之作,因其座面稍高,后背略低,故暂归类于玫瑰椅之列。通体以罗锅枨做横材,呈一波三折之妙,长短相形,曲直呼应。搭脑两头略垂,中段后仰,挖烟袋锅榫接后腿上端,并以铜饰件加固,以防折损。此椅不设靠背板,风物清朗,倍感通灵,唯后侧立柱间装有两横枨。两枨之间透锼灵芝卡子花为饰,灵芝姿态鲜活,枝叶饱满,刀法灵动,尽得植物自然生发之美。扶手下置联帮棍,似初荷秀挺,鹅脖略曲,别开新形。座面攒边打槽装板,为席质硬屉,下接罗锅枨。上立双矮老,腿间置步步高赶枨,唯正面近足端之处复施罗锅枨,设双矮老,并于踏脚枨之上再铺木片,缀以铜钉,以耐磨损。
玫瑰椅为江南文士所独钟,故又称“文椅”,高不过窗户,常靠窗而设。此椅型制新颖别致,端庄雅静,清秀动人,极具文气,可谓天才妙手,匠心独运。斗转星移,千秋易逝,历经百世,仍能存留四椅,共聚一堂,更显弥足珍贵。
——《贞穆堂:明清家具撷珍》
此堂玫瑰椅全部为原装,历经百世,仍能共聚一堂,弥足珍贵。其多个构件做出弧度,通体以罗锅枨做横材,呈一波三折之妙,长短相形,曲直呼应。这既是大材料的允许,又展现了工匠的高超水准,具备难以复刻的属性。
在造型上,其兼有玫瑰椅与南官帽椅的特征,当属变体之作,因其座面稍高,后背略低,故暂归类于玫瑰椅之列。搭脑与腿足相交处以铜饰件加固,防止折损。踏脚枨上也铺木片,缀以铜钉,以耐磨损。这些铜件、木片均为原装,十分难得。
灵芝纹圆雕卡子花,是这堂玫瑰椅的另一新颖别致之处,令人想及生长于大自然之中的草木,枝叶饱满,鲜活生发,灵动的刀法赋予器物勃勃生机。
玫瑰椅再议
—兼记贞穆堂藏黄花梨灵芝纹玫瑰椅
文/谭向东
朱家溍先生1959年6月,在《文物》杂志刊登《漫谈椅凳及其陈设格式》一文,首次提出玫瑰椅的概念,但当时似乎并未引起注意,直到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将玫瑰椅列为椅类的一种,才广为人知。业界普遍认为,玫瑰椅源自晚唐李匡乂提到的“折背样”椅,也许出于老一辈学者的严谨之风,陈增弼教授在《唐、宋“折背样”椅》中,并未涉及玫瑰椅。
中国家具研究史上,玫瑰椅名称的由来以及造型特征,一直众说纷纭,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尝试展开讨论,谈一些体会。
一、关于玫瑰椅名称
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长期以来“鬼子椅说”和“美玉说”,虽然存在明显缺陷,但仍被反复提及。2021年底,张志辉先生《玫瑰椅小议——兼谈陈继儒与眉公样》一文,明晰两种说法的悖谬之处,有理有据,此处不再赘述。难得的是,文中经过详实考辨,继而提出玫瑰椅是“眉公椅”讹传的观点,并得到广泛的,尤其是江南地区对本地方言熟知的业界人士的高度认同。
对此,我亦深以为然。志辉专业素养深厚,治学态度严谨,勤于探索研究。文章考证缜密,论据夯实,逻辑清晰,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该论断是最能服众的观点。相关课题,我也曾有所研究,在此提出一些补充意见。
(一)万历野获篇未出现“眉公椅”的原因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物带人号”载:“近日友人陈眉公作花布、花缬、绫被及饼饵、胡床、溲器等物,亦以其字冠之,盖亦时尚使然。”沈德符是否陈儒继好友暂且不论,沈氏考证韩熙载作轻纱帽、罗隐减样方平帽、苏轼东坡椅东坡巾、秦会(桧)太师椅太师槅,皆有所依凭,独陈眉公所冠之物,未见详述。家具类只提到胡床,未明确是椅子。
沈德符于万历三十四年到三十五(1607)年间写成了《万历野获篇》二十卷,万历四十七(1619)年又编成《续编》十卷。节录“物带人号”一条在第二十六卷,也就是说沈德符记录眉公事不晚于1619年。而陈眉公于1639年辞世,如此看来,陈继儒制“眉公椅”,当在《续篇》完成之后,即1619-1639年间。是故,野获篇未见其名。
(二)“眉公椅”的地域局限
明清小说是采集家具史料的极好所在,例如《金瓶梅》介休本,刊刻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其中提及家具不少于265处,涉及椅具的词汇有交椅、校椅、太师椅、凉椅、醉翁椅、东坡椅、宝座、京椅、矮椅、法座、公座椅、禅椅。时间上,金瓶梅的刊行可能早于眉公椅的创制。就地域而言,据刘心武考证,金瓶梅讲述的是山东豪绅的故事,则作者有可能是山东人,未听闻“眉公椅”也不奇怪。
《红楼梦》也是极好的家具史料参考,亦未见有“眉公椅”,想必在曹雪芹的时代,“眉公椅”尚未传入京城。
由此推测,在相当长的时期,“眉公椅”的称呼可能未波及北方地区,仅在江南流行,盖因方言使然。
(三)可能是“眉公椅”造型的依据
南京博物院藏乾隆五年徐璋所绘,松江《邦彦画像册》百人像99幅(部分后人临摹补配,无名者十人),画像是将可与苏州并驾齐驱的明代松江名贤绘为画像,这其中有倪瓒、董其昌、莫是龙、沈度等,当然也有陈继儒。
99幅画像中,坐在椅子上的有交椅5人、根结椅3人、圈椅1人、四出头椅3人,另有3人(张尚文、颜正、无名氏)坐于矮背扶手椅,占椅具的五分之一。
显而易见,三幅画像之坐具,基本属于玫瑰椅范畴。陈眉公生于松江,隐居松江终老,其所创“眉公椅”在松江府应是妇孺皆知,应用亦颇广泛。就画像中椅具的占有率而言,这类矮背扶手椅相当流行。
画像所见椅具,交椅彼时已有专属称谓;根结椅按照长物志的描述,属于禅椅一类(文震亨:禅椅,‘以天台藤为之,或得古树根,如虬龙诘曲臃肿’);圈椅则名“栲栳栳样”;四出头椅归为官帽椅。画册中的椅子,都可以找到对应名称,只有这三幅画像的椅子当时没有称呼。那么,这些松江本地的椅子,就是“眉公椅”的可能性非常大。
以上论述,相信对“眉公椅”讹传为玫瑰椅的观点有所裨益。期待更多的资料来了结这一家具史上的悬案。
二、从历史角度看玫瑰椅的造型特征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阐述:玫瑰椅“论其形制是直接上承宋式的”,亦即“折背样”。对玫瑰椅的描述,除了“靠背和扶手都比较矮,两者高度相差不大”,重要的一点是两者“与椅盘垂直”。同时书中列举了七例玫瑰椅,这七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靠背“搭脑”和扶手都是直线形,且都不出头,而搭脑都高于扶手。但其本人并未对此做出总结。由于王世襄先生的著作影响巨大,因此自八十年代以来,玫瑰椅的这几个造型特征被固化在业内的认知中:
1、靠背不高,靠背高度不大于扶手高度的两倍,两者之间必有落差。
2、靠背和扶手形成的平面垂直于椅盘。
3、靠背搭脑和扶手都是直线形。
4、靠背和搭脑都不出头。
从“折背样”到玫瑰椅,涉及造型方面来看,晚唐李匡乂曰:“短其倚(扶手)衡(横搭脑),曰‘折背样’。言高不过背之半”。意即靠背高度不超过人后背的一半;朱家溍先生说:“它的椅背低于一般椅背”;除此而外未言及其他。
从宋明历史影像来看,符合李匡乂“折背样”定义的椅子形制很多,不仅仅是《明式家具研究》中的样式,而这些造型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展,但不会完全湮灭。我们尝试就此展开探讨。
(一)搭脑和扶手位置关系
毋庸置疑,宋元明清时期的折背样,靠背与扶手平齐的占多数,这些影像大家耳熟能详,不胜枚举。如上海博物馆北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台北故宫藏南宋张训礼《围炉博古图》及南宋佚名《博古图》、辽宁博物馆南宋佚名《商山四皓图》、故宫藏明仇英《竹苑品古》、田径博物馆藏清代李寅《共居图》等等。
而靠背略高于扶手的折背样,宋代也已存在,如台北故宫藏北宋李公麟(传)《高会习琴图》、弗瑞尔美术馆藏元代钱选《白描人物故事图册》、台北故宫元代佚名《夏墅棋声图》、徐政夫旧藏明代佚名《上元灯彩图》等等。
因此,无论搭脑扶手是否平齐,只要“高不过背之半”,都应划归折背样即玫瑰椅范畴。
实例如故宫藏楠木矮靠背椅。
(二)扶手搭脑是否出头
宋画里的折背样,常见扶手出头。故宫藏宋佚名《南唐文会图》、日本大德寺藏南宋周季常《五百罗汉图》、台北故宫藏南宋张训礼《围炉博古图》及明代郭纯《人物图》、明代古典文学版画《人物卷司马迁》、清初《金瓶梅》插画等,扶手与搭脑平齐,搭脑不出头而扶手出头。
实例如留馀斋藏嘉靖款榉木矮背椅。
(三)扶手搭脑是否只有直线形
本文图3颜正所坐松江折背样,搭脑与后足间呈弧形衔接,鹅脖也是弯成S形;台北故宫元代佚名《夏墅棋声图》,两把折背样椅,一把搭脑扶手弧形衔接,略呈弯曲状;另一把则在搭脑与后足间形成折角。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明代佚名《楼阁高逸图》,左下角小船上的小椅结构特殊,其搭脑弯曲。
台北故宫藏清初冷枚《春夜宴桃李园图轴》,五把竹椅的搭脑扶手及后背板均为弯材。
私人藏清代华嵒《竹溪六逸图》,一对黑色梳背椅,扶手及靠背的所有构件基本成弯曲状。其形与故宫藏紫檀梳背椅几乎一致。朱家溍先生在漫谈椅凳及其陈设格式》一文中,将其断代为清康熙。
类似以弯材制就的玫瑰椅,存世不在少数,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的四合如意纹玫瑰椅、香港攻玉山房旧藏的螭龙纹玫瑰椅、留馀斋的三棱梳背玫瑰椅等等。
上述影像中的椅子和实例,都符合李匡乂的折背样式,当然,我们可以将这些椅子笼统的归纳为扶手椅。若想直观表述其造型特征,则必须附加为矮背扶手椅。若按此命名方法,通常我们概念中的玫瑰椅,则应该改为矮直背南官帽椅了。
综上所述,符合上述特征的椅子,是否可以纳入到玫瑰椅类别中,再根据其特征加以细分,例如“直背、弯材、平背、两出头”等,以便于命名。当然,这仅仅是个人愚见而已。
本场拍品黄花梨灵芝纹玫瑰椅,如果仅就名称而言,是无法了解其形制特点的,这就是很好的例子。而这是一堂椅子,大家都会称之为“玫瑰椅”,这也是矛盾所在。
灵芝纹玫瑰椅,其美妙和珍贵,已无需多言。坊间对其递藏的历史,可算家喻户晓。十数年前在贞穆堂见到此椅时,心生爱慕之余,仔细观摩后,发觉椅子脚踏上另加了木条及铜钉施以保护,而且是在成器之初略有磨损时加设的,可见物主惜物,宝之若珍。即便如此,木条和铜钉已是磨损明显,说明是经年使用的状态。这样的做法,正暗合了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言:“踏足处,须以竹镶之,庶历久不坏。”甚或就是受到长物志的启迪。
纽约佳士得1994年12月2日,上拍过一对形制相似的玫瑰椅,可惜整体线条疲沓,完全无法与本品的神韵相比。对照之下,可知其后大边与腿足横枨间,原应有卡子花。
本品唯一的装饰,是后侧立柱两横枨间的灵芝卡子花,灵芝丰腴饱满,枝叶飘逸,自然生发。故宫藏明末清初黄花梨海棠纹月洞门架子床,束腰装嵌鸳鸯戏水灵芝仙草纹花板,灵芝雕刻刀法娴熟利落,与本品的灵芝卡子花一样灵动自然。
故宫所藏的紫檀红木灵芝纹画桌,据故宫专家介绍,该桌桌面为紫檀木,而束腰及以下部分为红木,推测其红木部分应是清中后期修配。画桌红木上雕刻的灵芝纹扁平薄瘦,枝梗涣散,呆板生硬,显得平淡无奇。同在故宫的另一款民国期间仿制的紫檀画桌,受材料和技艺的局限,造型拘谨,雕刻刀法软弱无力,与早期的灵芝纹更无法比拟。
可见家具艺术功不在多,画龙点睛之笔往往是难以超越的巨匠之作。
此椅造型罕见,兼有玫瑰椅与南官帽椅之特征,当属变体之作,因其座面稍高,后背略低,故暂归类于玫瑰椅之列。通体以罗锅枨做横材,呈一波三折之妙,长短相形,曲直呼应。搭脑两头略垂,中段后仰,挖烟袋锅榫接后腿上端,并以铜饰件加固,以防折损。此椅不设靠背板,风物清朗,倍感通灵,唯后侧立柱间装有两横枨。两枨之间透锼灵芝卡子花为饰,灵芝姿态鲜活,枝叶饱满,刀法灵动,尽得植物自然生发之美。扶手下置联帮棍,似初荷秀挺,鹅脖略曲,别开新形。座面攒边打槽装板,为席质硬屉,下接罗锅枨。上立双矮老,腿间置步步高赶枨,唯正面近足端之处复施罗锅枨,设双矮老,并于踏脚枨之上再铺木片,缀以铜钉,以耐磨损。
玫瑰椅为江南文士所独钟,故又称“文椅”,高不过窗户,常靠窗而设。此椅型制新颖别致,端庄雅静,清秀动人,极具文气,可谓天才妙手,匠心独运。斗转星移,千秋易逝,历经百世,仍能存留四椅,共聚一堂,更显弥足珍贵。
——《贞穆堂:明清家具撷珍》
此堂玫瑰椅全部为原装,历经百世,仍能共聚一堂,弥足珍贵。其多个构件做出弧度,通体以罗锅枨做横材,呈一波三折之妙,长短相形,曲直呼应。这既是大材料的允许,又展现了工匠的高超水准,具备难以复刻的属性。
在造型上,其兼有玫瑰椅与南官帽椅的特征,当属变体之作,因其座面稍高,后背略低,故暂归类于玫瑰椅之列。搭脑与腿足相交处以铜饰件加固,防止折损。踏脚枨上也铺木片,缀以铜钉,以耐磨损。这些铜件、木片均为原装,十分难得。
灵芝纹圆雕卡子花,是这堂玫瑰椅的另一新颖别致之处,令人想及生长于大自然之中的草木,枝叶饱满,鲜活生发,灵动的刀法赋予器物勃勃生机。
玫瑰椅再议
—兼记贞穆堂藏黄花梨灵芝纹玫瑰椅
文/谭向东
朱家溍先生1959年6月,在《文物》杂志刊登《漫谈椅凳及其陈设格式》一文,首次提出玫瑰椅的概念,但当时似乎并未引起注意,直到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将玫瑰椅列为椅类的一种,才广为人知。业界普遍认为,玫瑰椅源自晚唐李匡乂提到的“折背样”椅,也许出于老一辈学者的严谨之风,陈增弼教授在《唐、宋“折背样”椅》中,并未涉及玫瑰椅。
中国家具研究史上,玫瑰椅名称的由来以及造型特征,一直众说纷纭,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尝试展开讨论,谈一些体会。
一、关于玫瑰椅名称
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长期以来“鬼子椅说”和“美玉说”,虽然存在明显缺陷,但仍被反复提及。2021年底,张志辉先生《玫瑰椅小议——兼谈陈继儒与眉公样》一文,明晰两种说法的悖谬之处,有理有据,此处不再赘述。难得的是,文中经过详实考辨,继而提出玫瑰椅是“眉公椅”讹传的观点,并得到广泛的,尤其是江南地区对本地方言熟知的业界人士的高度认同。
对此,我亦深以为然。志辉专业素养深厚,治学态度严谨,勤于探索研究。文章考证缜密,论据夯实,逻辑清晰,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该论断是最能服众的观点。相关课题,我也曾有所研究,在此提出一些补充意见。
(一)万历野获篇未出现“眉公椅”的原因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物带人号”载:“近日友人陈眉公作花布、花缬、绫被及饼饵、胡床、溲器等物,亦以其字冠之,盖亦时尚使然。”沈德符是否陈儒继好友暂且不论,沈氏考证韩熙载作轻纱帽、罗隐减样方平帽、苏轼东坡椅东坡巾、秦会(桧)太师椅太师槅,皆有所依凭,独陈眉公所冠之物,未见详述。家具类只提到胡床,未明确是椅子。
沈德符于万历三十四年到三十五(1607)年间写成了《万历野获篇》二十卷,万历四十七(1619)年又编成《续编》十卷。节录“物带人号”一条在第二十六卷,也就是说沈德符记录眉公事不晚于1619年。而陈眉公于1639年辞世,如此看来,陈继儒制“眉公椅”,当在《续篇》完成之后,即1619-1639年间。是故,野获篇未见其名。
(二)“眉公椅”的地域局限
明清小说是采集家具史料的极好所在,例如《金瓶梅》介休本,刊刻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其中提及家具不少于265处,涉及椅具的词汇有交椅、校椅、太师椅、凉椅、醉翁椅、东坡椅、宝座、京椅、矮椅、法座、公座椅、禅椅。时间上,金瓶梅的刊行可能早于眉公椅的创制。就地域而言,据刘心武考证,金瓶梅讲述的是山东豪绅的故事,则作者有可能是山东人,未听闻“眉公椅”也不奇怪。
《红楼梦》也是极好的家具史料参考,亦未见有“眉公椅”,想必在曹雪芹的时代,“眉公椅”尚未传入京城。
由此推测,在相当长的时期,“眉公椅”的称呼可能未波及北方地区,仅在江南流行,盖因方言使然。
(三)可能是“眉公椅”造型的依据
南京博物院藏乾隆五年徐璋所绘,松江《邦彦画像册》百人像99幅(部分后人临摹补配,无名者十人),画像是将可与苏州并驾齐驱的明代松江名贤绘为画像,这其中有倪瓒、董其昌、莫是龙、沈度等,当然也有陈继儒。
99幅画像中,坐在椅子上的有交椅5人、根结椅3人、圈椅1人、四出头椅3人,另有3人(张尚文、颜正、无名氏)坐于矮背扶手椅,占椅具的五分之一。
显而易见,三幅画像之坐具,基本属于玫瑰椅范畴。陈眉公生于松江,隐居松江终老,其所创“眉公椅”在松江府应是妇孺皆知,应用亦颇广泛。就画像中椅具的占有率而言,这类矮背扶手椅相当流行。
画像所见椅具,交椅彼时已有专属称谓;根结椅按照长物志的描述,属于禅椅一类(文震亨:禅椅,‘以天台藤为之,或得古树根,如虬龙诘曲臃肿’);圈椅则名“栲栳栳样”;四出头椅归为官帽椅。画册中的椅子,都可以找到对应名称,只有这三幅画像的椅子当时没有称呼。那么,这些松江本地的椅子,就是“眉公椅”的可能性非常大。
以上论述,相信对“眉公椅”讹传为玫瑰椅的观点有所裨益。期待更多的资料来了结这一家具史上的悬案。
二、从历史角度看玫瑰椅的造型特征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阐述:玫瑰椅“论其形制是直接上承宋式的”,亦即“折背样”。对玫瑰椅的描述,除了“靠背和扶手都比较矮,两者高度相差不大”,重要的一点是两者“与椅盘垂直”。同时书中列举了七例玫瑰椅,这七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靠背“搭脑”和扶手都是直线形,且都不出头,而搭脑都高于扶手。但其本人并未对此做出总结。由于王世襄先生的著作影响巨大,因此自八十年代以来,玫瑰椅的这几个造型特征被固化在业内的认知中:
1、靠背不高,靠背高度不大于扶手高度的两倍,两者之间必有落差。
2、靠背和扶手形成的平面垂直于椅盘。
3、靠背搭脑和扶手都是直线形。
4、靠背和搭脑都不出头。
从“折背样”到玫瑰椅,涉及造型方面来看,晚唐李匡乂曰:“短其倚(扶手)衡(横搭脑),曰‘折背样’。言高不过背之半”。意即靠背高度不超过人后背的一半;朱家溍先生说:“它的椅背低于一般椅背”;除此而外未言及其他。
从宋明历史影像来看,符合李匡乂“折背样”定义的椅子形制很多,不仅仅是《明式家具研究》中的样式,而这些造型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展,但不会完全湮灭。我们尝试就此展开探讨。
(一)搭脑和扶手位置关系
毋庸置疑,宋元明清时期的折背样,靠背与扶手平齐的占多数,这些影像大家耳熟能详,不胜枚举。如上海博物馆北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台北故宫藏南宋张训礼《围炉博古图》及南宋佚名《博古图》、辽宁博物馆南宋佚名《商山四皓图》、故宫藏明仇英《竹苑品古》、田径博物馆藏清代李寅《共居图》等等。
而靠背略高于扶手的折背样,宋代也已存在,如台北故宫藏北宋李公麟(传)《高会习琴图》、弗瑞尔美术馆藏元代钱选《白描人物故事图册》、台北故宫元代佚名《夏墅棋声图》、徐政夫旧藏明代佚名《上元灯彩图》等等。
因此,无论搭脑扶手是否平齐,只要“高不过背之半”,都应划归折背样即玫瑰椅范畴。
实例如故宫藏楠木矮靠背椅。
(二)扶手搭脑是否出头
宋画里的折背样,常见扶手出头。故宫藏宋佚名《南唐文会图》、日本大德寺藏南宋周季常《五百罗汉图》、台北故宫藏南宋张训礼《围炉博古图》及明代郭纯《人物图》、明代古典文学版画《人物卷司马迁》、清初《金瓶梅》插画等,扶手与搭脑平齐,搭脑不出头而扶手出头。
实例如留馀斋藏嘉靖款榉木矮背椅。
(三)扶手搭脑是否只有直线形
本文图3颜正所坐松江折背样,搭脑与后足间呈弧形衔接,鹅脖也是弯成S形;台北故宫元代佚名《夏墅棋声图》,两把折背样椅,一把搭脑扶手弧形衔接,略呈弯曲状;另一把则在搭脑与后足间形成折角。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明代佚名《楼阁高逸图》,左下角小船上的小椅结构特殊,其搭脑弯曲。
台北故宫藏清初冷枚《春夜宴桃李园图轴》,五把竹椅的搭脑扶手及后背板均为弯材。
私人藏清代华嵒《竹溪六逸图》,一对黑色梳背椅,扶手及靠背的所有构件基本成弯曲状。其形与故宫藏紫檀梳背椅几乎一致。朱家溍先生在漫谈椅凳及其陈设格式》一文中,将其断代为清康熙。
类似以弯材制就的玫瑰椅,存世不在少数,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的四合如意纹玫瑰椅、香港攻玉山房旧藏的螭龙纹玫瑰椅、留馀斋的三棱梳背玫瑰椅等等。
上述影像中的椅子和实例,都符合李匡乂的折背样式,当然,我们可以将这些椅子笼统的归纳为扶手椅。若想直观表述其造型特征,则必须附加为矮背扶手椅。若按此命名方法,通常我们概念中的玫瑰椅,则应该改为矮直背南官帽椅了。
综上所述,符合上述特征的椅子,是否可以纳入到玫瑰椅类别中,再根据其特征加以细分,例如“直背、弯材、平背、两出头”等,以便于命名。当然,这仅仅是个人愚见而已。
本场拍品黄花梨灵芝纹玫瑰椅,如果仅就名称而言,是无法了解其形制特点的,这就是很好的例子。而这是一堂椅子,大家都会称之为“玫瑰椅”,这也是矛盾所在。
灵芝纹玫瑰椅,其美妙和珍贵,已无需多言。坊间对其递藏的历史,可算家喻户晓。十数年前在贞穆堂见到此椅时,心生爱慕之余,仔细观摩后,发觉椅子脚踏上另加了木条及铜钉施以保护,而且是在成器之初略有磨损时加设的,可见物主惜物,宝之若珍。即便如此,木条和铜钉已是磨损明显,说明是经年使用的状态。这样的做法,正暗合了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言:“踏足处,须以竹镶之,庶历久不坏。”甚或就是受到长物志的启迪。
纽约佳士得1994年12月2日,上拍过一对形制相似的玫瑰椅,可惜整体线条疲沓,完全无法与本品的神韵相比。对照之下,可知其后大边与腿足横枨间,原应有卡子花。
本品唯一的装饰,是后侧立柱两横枨间的灵芝卡子花,灵芝丰腴饱满,枝叶飘逸,自然生发。故宫藏明末清初黄花梨海棠纹月洞门架子床,束腰装嵌鸳鸯戏水灵芝仙草纹花板,灵芝雕刻刀法娴熟利落,与本品的灵芝卡子花一样灵动自然。
故宫所藏的紫檀红木灵芝纹画桌,据故宫专家介绍,该桌桌面为紫檀木,而束腰及以下部分为红木,推测其红木部分应是清中后期修配。画桌红木上雕刻的灵芝纹扁平薄瘦,枝梗涣散,呆板生硬,显得平淡无奇。同在故宫的另一款民国期间仿制的紫檀画桌,受材料和技艺的局限,造型拘谨,雕刻刀法软弱无力,与早期的灵芝纹更无法比拟。
可见家具艺术功不在多,画龙点睛之笔往往是难以超越的巨匠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