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67
上一件
下一件
沙耆 玫瑰花
60×50 cm.
作品估价:RMB 480,000-68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67
拍品名称:
沙耆 玫瑰花
作 者:
沙耆
年 代:
1940 年
尺 寸:
60×50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SAD JI

展出
“问道寻源—留学比利时五人油画展”,2021年4月24日-6月24日,全山石艺术中心美术馆,杭州

来源
布鲁塞尔私人旧藏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演变中,沙耆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名字。他在青年时代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在1937年由徐悲鸿介绍赴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留学深造,成为院长巴斯天(A•Bastien)教授的弟子。在比时期,由于天赋异禀又刻苦,三年的学业沙耆两年半即告完成,以素描、雕塑、油画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由比利时布鲁塞尔市市长马格斯亲自颁发的“优秀美术金质奖章”,引起比利时美术界的惊异和重视。1940年,沙耆与毕加索等世界名家在比利时阿特利来蒙举办画展,此后其个展更是在比利时接连举办,1942年作品《吹笛女》为比利时皇太后伊丽莎白亲购收藏,一度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画家。LAPEITTE GALERE的《沙耆画展》序言曾这样写道:“在其作品中,这位绘画高手采用的手法构图确切,色彩文雅,不拘一格,而且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和谐。”
《玫瑰花》作于1940年,正是沙耆一生最意气风发的年华。此时,沙耆的创作已形成明确的个人特质,其素描方法稳当细腻,营造出朴拙雅致的诗境。花瓶与一旁的黄苹果并置,平衡画面的同时将视线引向花束。花朵在画面的视觉中心,肆意延伸着自己的疏密有致的枝条。玫瑰的亮粉、樱花的皎洁与桌布的墨绿相映成趣,线条与色块的奇巧交错,充满节奏感,展现着生命的诗意和自由。沙耆随心涂抹着色料,并通过刮刀不断的堆砌,表现出质地的厚度,将时间与光影凝炼在瞬间,豪迈的笔触中蕴含着谦逊和静美。
在本作的叶片、背景和桌面的处理上,沙耆特意采用彩度较低的颜色,营造出含蓄、典雅的美感,也映照出中央花朵的鲜艳。他既善于运用强烈的冷暖对比色,同时也长于对同类色、中性色的处理,通过色彩间的彼此呼应,达到亮而不躁、深而不板的效果。植被放射性的、恣意张扬的造形经营也是点到为止,并不太多地花费笔墨和刻意雕琢,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沙耆此时已在写实造型中融入印象主义的光色理念,又得见东方传统中的细腻、自由。正如艺评家史蒂凡在1942年说:“无论发生什么,在我们眼中,沙耆始终是一个不会因为到了欧洲而放弃自己传统艺术风格的画家。”
在《玫瑰花》完成6年后,沙耆受精神疾病影响回国,徐悲鸿聘他为北平艺专教授,但由于疾病末能上任,最终沙耆回老家宁波鄞县塘溪沙村养病隐居。沙耆在塘溪沙村渡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幸运的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画笔,漫无目的随处涂画,房屋墙壁、旧报纸,小本子,凡是能装得下画的地方都被他绘上了彩色的画。
直至1983年,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先后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举办了“沙耆个展”,展出了沙耆早期旅欧时的四十多幅油画。不但唤起了年迈古稀的老画家对传统的美好追忆,也让那些处于极度的创新亢奋状态之中的年轻一代艺术家瞠目结舌。沙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采与传奇性的生平概况,使其拥有“中国梵高”的美誉。并且一鸣惊人,成为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重要坐标。而《玫瑰花》也将这颗融贯中西,被历史蒙尘的明珠带回大家的视野,展现这位历经磨难的中国美术先行者对真善美不朽的渴望与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