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58
上一件
下一件
刘海粟 庐山含鄱口行云
60×90 cm.
作品估价:RMB 11,000,000-15,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58
拍品名称:
刘海粟 庐山含鄱口行云
作 者:
刘海粟
年 代:
1956 年
尺 寸:
60×90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Liu Hai Su海粟 1956;庐山含鄱口行云 一九五六年八月七日 刘海粟(画背)
著录
《刘海粟油画国画展览会目录》,上海展览馆,上海,1957年,油画目录第101号
展出
“刘海粟油画国画展览会”,1957年3月,上海展览馆,上海
来源
徐志旧藏,原藏家直接得自艺术家
说明
本作即将收录于由家属参与编纂的《刘海粟全集》
本作与lot 257刘海粟《黄山奇松》同为徐志旧藏。
徐志(1910-1982),男,河北省遵化县人,原名李傺仁,中共党员,曾任辽宁省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沈阳市政协常委等职。徐志生前与刘海粟、启功、沈尹默等艺术大家多有交往,也收藏了诸多名家杰作。此件《庐山含鄱口行云》与《黄山奇松扇面》均为徐志生前直接得赠于刘海粟本人。
刘海粟的一生,以1949年为界,正好可以划分为旗帜鲜明的两个阶段。在解放前,刘海粟名满天下,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艺术院校,最早的艺术杂志,最先用人体模特,最早向国人介绍现代派艺术,最先代表中国政府在欧洲举办中国艺术巡展,但盛名之下也总伴随着不断的诽谤和攻击。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刘海粟全身心投入创作,用精彩的作品让种种流言不攻自破。其中,1952至1957年正是艺术家精力充沛、卯足劲道充分施展的年份,也是其油画创作的爆发期,几年间光是油画就创作了200多张,现多藏于刘海粟美术馆等公立机构。本场呈现的《庐山含鄱口行云》完成于1956年,正是刘海粟创造力旺盛期出类拔萃之作,更被他亲自选入1957年的回顾展,可见在其个人创作生涯中处于何等重要地位。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刘海粟苦心经营四十年的上海美专,和颜文樑的苏州美专,还有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了华东艺专。刘海粟虽然仍被任命为校长,但却逐渐远离了教学和行政工作,转而以极其饱满的热情在祖国各地进行大量写生创作:1953年去北京,1954年游无锡、太湖、杭州,更六上黄山,1956年游无锡、镇江、南京、武汉、庐山。此过程中,刘海粟与庐山结下的艺术情缘也颇为值得称道。1936年,他第一次登上庐山写生,1993年97岁高龄之际还为庐山南大门题下“庐山”二字,并创作了《庐山含鄱口》,并亲题“庐山”、“匡庐之巅”款。
1956年8月初,已过60岁生日的刘海粟与版画家吕蒙等人经由上海乘江轮赴庐山写生,创作了中国山水画和风景油画多幅佳作。《庐山含鄱口行云》所绘的含鄱口,东南面向鄱阳湖,二者之间并无山峦阻隔,山势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春夏之季含鄱口水气丰沛,山景云雾弥漫,变幻莫测,乃庐山一大名胜,画题“行云”则极生动地表明了此地风云变换、景色时时不同的特点。《庐山含鄱口行云》虽以西画油彩表现,但刘海粟俨然画出了一派中国山水气象,画面中处处不经意间流露出取自国画的皴法与线条,底层油彩若隐若现,山峰与郁郁葱葱的植被相互掩映,天空云卷云舒,较西画重写实再现的特点更偏重于意境营造。
次年3月,上海官方为刘海粟举办了盛大的“刘海粟国画油画展览会”,这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个展,也是其生涯第一次重要回顾展。展览共展出国画69件,油画119件和巴黎时期的临摹作品6件,从1919年24岁的《秋》,到展览前夕才完工的《庐山含鄱口行云》、《太湖鱼舟》、《苏州河》等。所有作品,均由刘海粟精心挑选,还专门请谢海燕等老友帮助把关,其之于刘海粟艺术的重要程度无需赘言。
《庐山含鄱口行云》中,刘海粟用简练的线条、明快的色彩,概括的笔触,将云雾缭绕下的庐山表现得若隐若现,蜿蜒山道间行进的三五人群隐于其中,最精彩的便是对云朵的表现。天空中云层以团状肌理带出厚度,而遮挡山间快速流动的“行云”则以薄笔皴擦体现。《庐山含鄱口行云》运笔用色厚重、涩滞的肌理构成了画面极富动感的特征。刘海粟的油画并不崇尚造型准确的写实,更无意对真实景象忠实再现,他更看重对于自然风光那大气之美的捕捉和以情融景、景随兴生的抒发,故而画面显得异常雄浑、老道。
1921年刘海粟在北京大学演讲《现代绘画之新趋势》时,便明确表示自己并不会把任何一门主义奉为金科玉律,而是拿自己的思想、情感去观察,去探求自己的新方向,而非受其束缚。本作精彩叫绝之处还在于意境的营造、意味的生发和意蕴的挖掘。尤其反映在前景,对凉亭掩映的草绿树丛的表现上,明显带有国画中短笔排布的皴法运用,画中群峰犹如迅疾奔走,刘海粟对山峰的表现采用小块的,跳跃的颜色并置在一起,既主观地创造出他认为的更强烈、更明亮的色调,同时也符合晴空下,自然光源色彩对比强烈的现实映照。碧空中云涛翻腾,笔触松动极为写意随性,概括而不拘细节,近景左下角些许散落其间的嫩黄色点也借用了国画点苔式的笔触运用,不仅使视觉上更显活泼,连同远景云山雾罩下的山峰、云朵与树影互相融会、全画视野辽阔,天地间一览无遗,气势非凡。
再看此画对色彩的运用,不可谓不大胆,很多时候直接采用未经调和的原色,赭石色的树木、靛蓝色线勾勒山峰与凉亭、刘海粟大胆粗旷地运笔铺色,苍松如龙飞舞其间,画家在此强调的是色彩的强烈对比、而非和谐与静穆。刘海粟以传统书法的“中锋用笔”来对山峰、云层、密林加以书写,用笔老辣,自然流畅,写意灵动,枯笔飞快地拖拽后所带出的飞白极富速度感与力量,所谓“笔所未到而气已吞”。
斐然的艺术价值之外,《庐山含鄱口行云》也是一段友谊的见证。本作的原藏家徐志是刘海粟的同辈人,曾任沈阳市副市长、中共沈阳市委常委等要职。徐志与刘海粟、启功、沈尹默等艺术大家交谊甚笃,并有诸多名家作品收藏。刘海粟也曾将自己的画作赠与徐志,《庐山含鄱口行云》便是其中一例。此外,刘海粟一同赠予的还包括1962年所绘的《黄山奇松》,创作这幅扇面时海老已六上黄山,对于黄山的景致可谓烂熟于心。此作近景以浓墨写奇松,疏疏朗朗,流泉山石墨笔勾勒轮廓,氤氲弥蒙,笼罩其间,酣畅淋漓,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刘海粟还在扇面赋诗一首:“古松擎攫如苍龙,涛声战落天都峰,是谁借倳韦偃笔,墨韵淋漓云气浓”,足见其与刘海粟交情匪浅。
作为一位艺贯中西的大家,如今再回望刘海粟六十多年前在油画创作中进行的大胆革新,他无疑是超前于那个时代的一位先行者。他也如其笔下所绘这烟云缭绕下的庐山胜景一般,堪为“烟消雾散奇峰现,巍巍艺苑第一山”。
著录
《刘海粟油画国画展览会目录》,上海展览馆,上海,1957年,油画目录第101号
展出
“刘海粟油画国画展览会”,1957年3月,上海展览馆,上海
来源
徐志旧藏,原藏家直接得自艺术家
说明
本作即将收录于由家属参与编纂的《刘海粟全集》
本作与lot 257刘海粟《黄山奇松》同为徐志旧藏。
徐志(1910-1982),男,河北省遵化县人,原名李傺仁,中共党员,曾任辽宁省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沈阳市政协常委等职。徐志生前与刘海粟、启功、沈尹默等艺术大家多有交往,也收藏了诸多名家杰作。此件《庐山含鄱口行云》与《黄山奇松扇面》均为徐志生前直接得赠于刘海粟本人。
刘海粟的一生,以1949年为界,正好可以划分为旗帜鲜明的两个阶段。在解放前,刘海粟名满天下,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艺术院校,最早的艺术杂志,最先用人体模特,最早向国人介绍现代派艺术,最先代表中国政府在欧洲举办中国艺术巡展,但盛名之下也总伴随着不断的诽谤和攻击。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刘海粟全身心投入创作,用精彩的作品让种种流言不攻自破。其中,1952至1957年正是艺术家精力充沛、卯足劲道充分施展的年份,也是其油画创作的爆发期,几年间光是油画就创作了200多张,现多藏于刘海粟美术馆等公立机构。本场呈现的《庐山含鄱口行云》完成于1956年,正是刘海粟创造力旺盛期出类拔萃之作,更被他亲自选入1957年的回顾展,可见在其个人创作生涯中处于何等重要地位。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刘海粟苦心经营四十年的上海美专,和颜文樑的苏州美专,还有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了华东艺专。刘海粟虽然仍被任命为校长,但却逐渐远离了教学和行政工作,转而以极其饱满的热情在祖国各地进行大量写生创作:1953年去北京,1954年游无锡、太湖、杭州,更六上黄山,1956年游无锡、镇江、南京、武汉、庐山。此过程中,刘海粟与庐山结下的艺术情缘也颇为值得称道。1936年,他第一次登上庐山写生,1993年97岁高龄之际还为庐山南大门题下“庐山”二字,并创作了《庐山含鄱口》,并亲题“庐山”、“匡庐之巅”款。
1956年8月初,已过60岁生日的刘海粟与版画家吕蒙等人经由上海乘江轮赴庐山写生,创作了中国山水画和风景油画多幅佳作。《庐山含鄱口行云》所绘的含鄱口,东南面向鄱阳湖,二者之间并无山峦阻隔,山势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春夏之季含鄱口水气丰沛,山景云雾弥漫,变幻莫测,乃庐山一大名胜,画题“行云”则极生动地表明了此地风云变换、景色时时不同的特点。《庐山含鄱口行云》虽以西画油彩表现,但刘海粟俨然画出了一派中国山水气象,画面中处处不经意间流露出取自国画的皴法与线条,底层油彩若隐若现,山峰与郁郁葱葱的植被相互掩映,天空云卷云舒,较西画重写实再现的特点更偏重于意境营造。
次年3月,上海官方为刘海粟举办了盛大的“刘海粟国画油画展览会”,这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个展,也是其生涯第一次重要回顾展。展览共展出国画69件,油画119件和巴黎时期的临摹作品6件,从1919年24岁的《秋》,到展览前夕才完工的《庐山含鄱口行云》、《太湖鱼舟》、《苏州河》等。所有作品,均由刘海粟精心挑选,还专门请谢海燕等老友帮助把关,其之于刘海粟艺术的重要程度无需赘言。
《庐山含鄱口行云》中,刘海粟用简练的线条、明快的色彩,概括的笔触,将云雾缭绕下的庐山表现得若隐若现,蜿蜒山道间行进的三五人群隐于其中,最精彩的便是对云朵的表现。天空中云层以团状肌理带出厚度,而遮挡山间快速流动的“行云”则以薄笔皴擦体现。《庐山含鄱口行云》运笔用色厚重、涩滞的肌理构成了画面极富动感的特征。刘海粟的油画并不崇尚造型准确的写实,更无意对真实景象忠实再现,他更看重对于自然风光那大气之美的捕捉和以情融景、景随兴生的抒发,故而画面显得异常雄浑、老道。
1921年刘海粟在北京大学演讲《现代绘画之新趋势》时,便明确表示自己并不会把任何一门主义奉为金科玉律,而是拿自己的思想、情感去观察,去探求自己的新方向,而非受其束缚。本作精彩叫绝之处还在于意境的营造、意味的生发和意蕴的挖掘。尤其反映在前景,对凉亭掩映的草绿树丛的表现上,明显带有国画中短笔排布的皴法运用,画中群峰犹如迅疾奔走,刘海粟对山峰的表现采用小块的,跳跃的颜色并置在一起,既主观地创造出他认为的更强烈、更明亮的色调,同时也符合晴空下,自然光源色彩对比强烈的现实映照。碧空中云涛翻腾,笔触松动极为写意随性,概括而不拘细节,近景左下角些许散落其间的嫩黄色点也借用了国画点苔式的笔触运用,不仅使视觉上更显活泼,连同远景云山雾罩下的山峰、云朵与树影互相融会、全画视野辽阔,天地间一览无遗,气势非凡。
再看此画对色彩的运用,不可谓不大胆,很多时候直接采用未经调和的原色,赭石色的树木、靛蓝色线勾勒山峰与凉亭、刘海粟大胆粗旷地运笔铺色,苍松如龙飞舞其间,画家在此强调的是色彩的强烈对比、而非和谐与静穆。刘海粟以传统书法的“中锋用笔”来对山峰、云层、密林加以书写,用笔老辣,自然流畅,写意灵动,枯笔飞快地拖拽后所带出的飞白极富速度感与力量,所谓“笔所未到而气已吞”。
斐然的艺术价值之外,《庐山含鄱口行云》也是一段友谊的见证。本作的原藏家徐志是刘海粟的同辈人,曾任沈阳市副市长、中共沈阳市委常委等要职。徐志与刘海粟、启功、沈尹默等艺术大家交谊甚笃,并有诸多名家作品收藏。刘海粟也曾将自己的画作赠与徐志,《庐山含鄱口行云》便是其中一例。此外,刘海粟一同赠予的还包括1962年所绘的《黄山奇松》,创作这幅扇面时海老已六上黄山,对于黄山的景致可谓烂熟于心。此作近景以浓墨写奇松,疏疏朗朗,流泉山石墨笔勾勒轮廓,氤氲弥蒙,笼罩其间,酣畅淋漓,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刘海粟还在扇面赋诗一首:“古松擎攫如苍龙,涛声战落天都峰,是谁借倳韦偃笔,墨韵淋漓云气浓”,足见其与刘海粟交情匪浅。
作为一位艺贯中西的大家,如今再回望刘海粟六十多年前在油画创作中进行的大胆革新,他无疑是超前于那个时代的一位先行者。他也如其笔下所绘这烟云缭绕下的庐山胜景一般,堪为“烟消雾散奇峰现,巍巍艺苑第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