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168
上一件
下一件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观音瓶
H: 45.5 cm (18 in.)H: 50.5 cm (19 7/8 in.)(含座)
作品估价:RMB 200,000-3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168
拍品名称: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观音瓶
年 代:
清康熙
尺 寸:
H: 45.5 cm (18 in.)H: 50.5 cm (19 7/8 in.)(含座)
拍品描述:
来源:
香港佳士得,2010年5月31日,lot 1996
著录:
《世界陶瓷全集·12清朝篇》(Sekai Toji Zenshu, vol XII),座右宝刊行会编,河出书房,1955年,第220页,图91
带木座,带日本包装
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发展再次到达一个高峰,彼时景德镇工匠已熟练掌握浙料和珠明料,可烧制出如翠毛蓝、宝石蓝等鲜亮发色,以此料绘图,可精细描画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以一色展现多色,画意十足,历来享有〞青花五色〞之美誉。此类山水人物纹饰,属于此时期最典型的装饰纹样之一,符合仇英一脉的宋代美学画意,更具格物致知的表现。这使得画面构图舒展,错落有致,意境深远直追纸本画卷。
本品为康熙朝青花经典品类,采典型观音瓶样式,其尺寸、造型均与故宫藏青花同类品近似,口微侈,束颈丰肩,鼓腹下收,底外撇,足为二层台状,通体挺拔而不失秀雅。颈、肩处绘数条装饰纹带,颈部中间凸起一道弦纹,简洁大方,腹部通景绘就一幅精彩的山水人物图,远处山石苍劲嶙峋,高耸于云间,云雀翱翔远去,似能闻得其鸣叫之声。近处树木挺拔繁茂,溪流淙淙,江面波光粼粼,其间屋舍俨然,高士或独居房内,或泛舟坐游,或与童子山间行走,或三三两两于岩间高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一派清雅悠远,极具浓郁的文人气息。
本品绘画尤为精细,以分水皴技法绘就,运笔流畅娴熟,波光、水草均细细描画,颇具水墨神韵,其青花发色青翠明快,为康熙朝青花发色最佳之“翠毛蓝”,色泽浓淡有致,远近景层次分明,充分展现出康熙青花之独特魅力,胎质亦细腻洁白,造型规整,制作精良,堪称此一时期青花瓷器之佼佼者,为难得一见的陈设佳作。纵观存世同类观音瓶,多绘以人物故事或花鸟、龙等纹饰,山水题材颇为少见,而如本品如此精彩者更是稀有,堪值珍藏。
唐寅、仇英的宋代美学
今叙画谱凡十门,而道释特冠诸篇之首,盖取诸此。禀五行之秀,为万物之灵,贵而王公,贱而匹夫,与其冠冕、车服、山林、丘壑之状,皆有取焉,故以人物次之……五岳之作镇,四渎之发源,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怒涛惊湍,咫尺万里,与夫云烟之惨舒,朝夕之显晦,若夫天造地设焉,故以山水次之……凡人之次第,则不以品格分,特以世代为后先,庶几披卷者,因门而得画,因画而得人,因人而论世,知夫画谱之所传,非私淑诸人也。
——《宣和画谱》叙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晚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人。幼有俊才,博学多识,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第一。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民后绝意进取,惟以诗画自适。初学画于周臣,后与沈周、文徵明、祝允明交,书画、诗文声明甚盛,为“明四家”之一。善山水,兼工花鸟人物。“六如原本李、刘、马、夏,而和以天倪,运以书卷之气。故子畏出而北宗有雅格也”。
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居苏州。出身工匠,后从周臣学画,为文徵明所称誉,从而知名于时,以卖画为生。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或圆转流利,或劲利有力,皆精工妍丽。山水多学赵伯驹、刘松年,青绿之作,细润而风骨劲峭;亦善花鸟。晚年客于收藏家项元汴处,摹仿历代名画,落笔乱真。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明四家”。
程朱理学在宋代的流行,赋予了宋代绘画艺术形而上的体认观,也造就了宋代格物致知的美学理念,让宋代绘画成为了能让人身临其境的艺术表达形式。前文提到“卧游”思想产生于魏晋时期,但那时的绘画朴素,在技艺上并不成熟,并不能达到观画如观景的实际效果,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辅助,依靠想象达成“卧游”。在宋代,绘画技艺逐渐成熟,特别是在宋徽宗的倡导下,山水画已能独立展现天地气象,这才真正达成了观画如游的状态。我们从《宣和画谱》叙中能明显感受到对实景感受的品评要求,所以“格物”对于绘画艺术的成熟和自觉是极其重要的,它让山水画变得真切,让人物画变得传神,也让花鸟画变得灵动,最终让宋画成为了耸立于美术史的高峰。
明代的唐寅和仇英依然延续了对“格物”这种理念的实践,特别是在山水、人物画方面。虽然明代的理学重心,已由“格物”转向“致知”,绘画风尚也逐渐从写生走向抒情,但绘画艺术终究还是要靠形而下的技艺作为支撑的,在吴门四家中,唐、仇二位画家为了磨炼技艺,对宋画刻苦用功,扛起了“格物”的大旗,深入宋人的思想和视角,很好地传承了宋画的精神。特别是仇英,他是明代对于宋法用功最深的画家,不仅在人物开脸、山石树法上承袭了李唐(如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李唐《采薇图》)、刘松年的精髓,也对马远、夏圭的谋篇布局有很深的理解和实践。对技艺的执着追求,让仇英得到了当时整个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认可,也造就了他技进乎道的蜕变。
仇英的绘画在当时是雅俗共赏的代表,除了在文人圈流行外,更赢得了民间的喜爱,现今可见大量仇英风格的“苏州片”,就是例证。这让“宋法”和“古韵”,成为了当时大众的喜好,也让瓷绘这类以实用和装饰为目的的技艺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
此式青花山水,是康熙时期最为经典的装饰纹样,所绘构图大同小异,唯用笔、发色之别。其布局、构图已经具备宋画对于身临其境的要求。故宫博物院藏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可为其本。而仇英对宋法研究深入,颇得其法,故宫博物院藏仇英《人物故事册》颇能体现其风貌,其中“高山流水”一篇,其山石走势、飞瀑、树法等均与本品相类。
香港佳士得,2010年5月31日,lot 1996
著录:
《世界陶瓷全集·12清朝篇》(Sekai Toji Zenshu, vol XII),座右宝刊行会编,河出书房,1955年,第220页,图91
带木座,带日本包装
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发展再次到达一个高峰,彼时景德镇工匠已熟练掌握浙料和珠明料,可烧制出如翠毛蓝、宝石蓝等鲜亮发色,以此料绘图,可精细描画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以一色展现多色,画意十足,历来享有〞青花五色〞之美誉。此类山水人物纹饰,属于此时期最典型的装饰纹样之一,符合仇英一脉的宋代美学画意,更具格物致知的表现。这使得画面构图舒展,错落有致,意境深远直追纸本画卷。
本品为康熙朝青花经典品类,采典型观音瓶样式,其尺寸、造型均与故宫藏青花同类品近似,口微侈,束颈丰肩,鼓腹下收,底外撇,足为二层台状,通体挺拔而不失秀雅。颈、肩处绘数条装饰纹带,颈部中间凸起一道弦纹,简洁大方,腹部通景绘就一幅精彩的山水人物图,远处山石苍劲嶙峋,高耸于云间,云雀翱翔远去,似能闻得其鸣叫之声。近处树木挺拔繁茂,溪流淙淙,江面波光粼粼,其间屋舍俨然,高士或独居房内,或泛舟坐游,或与童子山间行走,或三三两两于岩间高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一派清雅悠远,极具浓郁的文人气息。
本品绘画尤为精细,以分水皴技法绘就,运笔流畅娴熟,波光、水草均细细描画,颇具水墨神韵,其青花发色青翠明快,为康熙朝青花发色最佳之“翠毛蓝”,色泽浓淡有致,远近景层次分明,充分展现出康熙青花之独特魅力,胎质亦细腻洁白,造型规整,制作精良,堪称此一时期青花瓷器之佼佼者,为难得一见的陈设佳作。纵观存世同类观音瓶,多绘以人物故事或花鸟、龙等纹饰,山水题材颇为少见,而如本品如此精彩者更是稀有,堪值珍藏。
唐寅、仇英的宋代美学
今叙画谱凡十门,而道释特冠诸篇之首,盖取诸此。禀五行之秀,为万物之灵,贵而王公,贱而匹夫,与其冠冕、车服、山林、丘壑之状,皆有取焉,故以人物次之……五岳之作镇,四渎之发源,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怒涛惊湍,咫尺万里,与夫云烟之惨舒,朝夕之显晦,若夫天造地设焉,故以山水次之……凡人之次第,则不以品格分,特以世代为后先,庶几披卷者,因门而得画,因画而得人,因人而论世,知夫画谱之所传,非私淑诸人也。
——《宣和画谱》叙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晚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人。幼有俊才,博学多识,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第一。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民后绝意进取,惟以诗画自适。初学画于周臣,后与沈周、文徵明、祝允明交,书画、诗文声明甚盛,为“明四家”之一。善山水,兼工花鸟人物。“六如原本李、刘、马、夏,而和以天倪,运以书卷之气。故子畏出而北宗有雅格也”。
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居苏州。出身工匠,后从周臣学画,为文徵明所称誉,从而知名于时,以卖画为生。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或圆转流利,或劲利有力,皆精工妍丽。山水多学赵伯驹、刘松年,青绿之作,细润而风骨劲峭;亦善花鸟。晚年客于收藏家项元汴处,摹仿历代名画,落笔乱真。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明四家”。
程朱理学在宋代的流行,赋予了宋代绘画艺术形而上的体认观,也造就了宋代格物致知的美学理念,让宋代绘画成为了能让人身临其境的艺术表达形式。前文提到“卧游”思想产生于魏晋时期,但那时的绘画朴素,在技艺上并不成熟,并不能达到观画如观景的实际效果,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辅助,依靠想象达成“卧游”。在宋代,绘画技艺逐渐成熟,特别是在宋徽宗的倡导下,山水画已能独立展现天地气象,这才真正达成了观画如游的状态。我们从《宣和画谱》叙中能明显感受到对实景感受的品评要求,所以“格物”对于绘画艺术的成熟和自觉是极其重要的,它让山水画变得真切,让人物画变得传神,也让花鸟画变得灵动,最终让宋画成为了耸立于美术史的高峰。
明代的唐寅和仇英依然延续了对“格物”这种理念的实践,特别是在山水、人物画方面。虽然明代的理学重心,已由“格物”转向“致知”,绘画风尚也逐渐从写生走向抒情,但绘画艺术终究还是要靠形而下的技艺作为支撑的,在吴门四家中,唐、仇二位画家为了磨炼技艺,对宋画刻苦用功,扛起了“格物”的大旗,深入宋人的思想和视角,很好地传承了宋画的精神。特别是仇英,他是明代对于宋法用功最深的画家,不仅在人物开脸、山石树法上承袭了李唐(如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李唐《采薇图》)、刘松年的精髓,也对马远、夏圭的谋篇布局有很深的理解和实践。对技艺的执着追求,让仇英得到了当时整个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认可,也造就了他技进乎道的蜕变。
仇英的绘画在当时是雅俗共赏的代表,除了在文人圈流行外,更赢得了民间的喜爱,现今可见大量仇英风格的“苏州片”,就是例证。这让“宋法”和“古韵”,成为了当时大众的喜好,也让瓷绘这类以实用和装饰为目的的技艺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
此式青花山水,是康熙时期最为经典的装饰纹样,所绘构图大同小异,唯用笔、发色之别。其布局、构图已经具备宋画对于身临其境的要求。故宫博物院藏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可为其本。而仇英对宋法研究深入,颇得其法,故宫博物院藏仇英《人物故事册》颇能体现其风貌,其中“高山流水”一篇,其山石走势、飞瀑、树法等均与本品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