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523
上一件
下一件
明 铜鎏金朝冠耳炉
直径21.6cm
作品估价:RMB 28,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知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523
拍品名称:
明 铜鎏金朝冠耳炉
尺 寸:
直径21.6cm
拍品描述:
2450g
说明:宋、明仿古风盛,以宋代《宣和博古图》为代表的金石学著作纷繁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批古朴稳健、意匠高古的仿古器应运而生,它们不仅在造型、纹饰、装饰上摹古,又被赋予创新,以应当时对于新奇作风的喜好,风格独具。
此炉造型新颖独到,气韵古雅,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见《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纪艺术的仿古风》,页55,图I-30),相较之下,本品比例更为合宜优美,风雅之至。又知台北故宫藏品原为热河行宫之物,可见等级不凡,此造型或为皇家授意铸造,钟爱有佳,随行携带。
平口外翻,宽束颈。肩塑双朝冠耳,曲转向上,耳顶成斜直面,线条干脆利落,挺拔峭立。扁腹,出六处乳凸,两两一组,之间出戟相隔,或圆润,或尖锐,过渡流畅。缓收出平底,底承三中空柱形腿足,瘦而高,足底外撇。肩、腹交际处,浮雕带状纹饰覆盖而下,边缘随器形变化,婉转延伸,自两个乳凸状中间顺势至器底,翻转而视,三条带纹相交于炉底中央,装饰意匠仿若春秋战国青铜壶上所见的波带纹,明清仿古铜器、玉器多有出现。
拍品造型新奇,线条简约,气质古雅。炉体铸造薄而匀称,工艺称道。铜质偏脆,色泽高古,局部鎏金熠熠生辉,内外皆见绿锈,古意盎然,可见商周。今人以「以拙为古,以奇为古」概括明代绘画的仿古特征,此评价用于此炉更贴切不过。
参考:
《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纪艺术的仿古风》,台北故宫博物院,2004年,页55,图I-30
说明:宋、明仿古风盛,以宋代《宣和博古图》为代表的金石学著作纷繁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批古朴稳健、意匠高古的仿古器应运而生,它们不仅在造型、纹饰、装饰上摹古,又被赋予创新,以应当时对于新奇作风的喜好,风格独具。
此炉造型新颖独到,气韵古雅,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见《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纪艺术的仿古风》,页55,图I-30),相较之下,本品比例更为合宜优美,风雅之至。又知台北故宫藏品原为热河行宫之物,可见等级不凡,此造型或为皇家授意铸造,钟爱有佳,随行携带。
平口外翻,宽束颈。肩塑双朝冠耳,曲转向上,耳顶成斜直面,线条干脆利落,挺拔峭立。扁腹,出六处乳凸,两两一组,之间出戟相隔,或圆润,或尖锐,过渡流畅。缓收出平底,底承三中空柱形腿足,瘦而高,足底外撇。肩、腹交际处,浮雕带状纹饰覆盖而下,边缘随器形变化,婉转延伸,自两个乳凸状中间顺势至器底,翻转而视,三条带纹相交于炉底中央,装饰意匠仿若春秋战国青铜壶上所见的波带纹,明清仿古铜器、玉器多有出现。
拍品造型新奇,线条简约,气质古雅。炉体铸造薄而匀称,工艺称道。铜质偏脆,色泽高古,局部鎏金熠熠生辉,内外皆见绿锈,古意盎然,可见商周。今人以「以拙为古,以奇为古」概括明代绘画的仿古特征,此评价用于此炉更贴切不过。
参考:
《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纪艺术的仿古风》,台北故宫博物院,2004年,页55,图I-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