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00
上一件
下一件
张恩利 弹力(四)
230×280 cm.
作品估价:RMB 2,500,000-3,5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00
拍品名称:
张恩利 弹力(四)
作 者:
张恩利
年 代:
2013 年
尺 寸:
230×280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2013 张恩利;弹力(四)2013 张恩利(画背)
发表
《张恩利》,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2020年,第215页
2005后,温饱不再是中国百姓追求的目标,物质带来的刺激也逐渐减弱。在完成《盛宴》之后的2006年,张恩利创作情绪的表现走向内省的寂静,从对他人状态的观察,彻底转向内在的自我审视,更加冷静的日常物件:电线、皮管、水桶、纸箱……将人的痕迹隐藏在这些静默不语的器皿之中。这些如同上海城市密码般的符号,成为张恩利绘画中最具辨识度的特征。
《弹力(四)》创作于2013年,彼时张恩利对于线条的描绘已经日臻成熟,并呈现出一种得心应手的松弛感。但相较于他笔下单纯的线条和绳索,本作中特别设置的悬吊石块与被拉弯的木棍,又带给人某种紧张的心理暗示。张恩利曾在采访中谈到,他对皮管,线,绳索这些东西感兴趣,是因为线本身就是很柔软的东西,但相互与不同物体缠绕的张力非常独特。艺术家用大尺幅且肖像感十足的描绘,使得日常之“物”呈现出可被凝视的“庄严之态”。紧绷弯曲的木棍、衔石硬挺的黄绳、柔和飘逸的绿绳,形态人为可塑而又充满了张力与节奏感,浸透张恩利的瞬时感受,也体现出艺术家对画面的准确把控。
尽管艺术家仍然保留了石头、木棍和绳索等具体的物象,但是近看木棍上缠绕的绳子,似乎又仅仅是一块空白画布上的抽象线条。画中每一根线条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既是记忆,又是当下,源于现实,却是比现实更远的东西。正如张恩利所说:“我一直在研究各种曲线跟人的心理的对应关系,曲线的曲度大小跟人的紧张程度、平缓程度都是有关系的。我想用这样一种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方式让人有直接的反应。”张恩利将这些线条视作“肖像”来进行创作,线条与形状取代了具体的人,使肖像的概念不再被形式所束缚,从而使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层次更丰富的阶段。
无论是市场上最受追捧的早期具象绘画,还是如今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其价值的绳索、水桶和纸箱,张恩利的绘画从来不去关注宏大的主题。“我的绘画主题尽可能是非常熟悉的、甚至是不起眼的,这在我是一种方法,确切一点说是一种把观者轻易地引入到我作品中的一种方法,参与到我的作品中。熟悉物的运用,这种熟悉使你拥有更多的信心来对作品拥有理解力并加以分析和把握,同时可以阐述自己对这些‘事物’的看法。”
发表
《张恩利》,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2020年,第215页
2005后,温饱不再是中国百姓追求的目标,物质带来的刺激也逐渐减弱。在完成《盛宴》之后的2006年,张恩利创作情绪的表现走向内省的寂静,从对他人状态的观察,彻底转向内在的自我审视,更加冷静的日常物件:电线、皮管、水桶、纸箱……将人的痕迹隐藏在这些静默不语的器皿之中。这些如同上海城市密码般的符号,成为张恩利绘画中最具辨识度的特征。
《弹力(四)》创作于2013年,彼时张恩利对于线条的描绘已经日臻成熟,并呈现出一种得心应手的松弛感。但相较于他笔下单纯的线条和绳索,本作中特别设置的悬吊石块与被拉弯的木棍,又带给人某种紧张的心理暗示。张恩利曾在采访中谈到,他对皮管,线,绳索这些东西感兴趣,是因为线本身就是很柔软的东西,但相互与不同物体缠绕的张力非常独特。艺术家用大尺幅且肖像感十足的描绘,使得日常之“物”呈现出可被凝视的“庄严之态”。紧绷弯曲的木棍、衔石硬挺的黄绳、柔和飘逸的绿绳,形态人为可塑而又充满了张力与节奏感,浸透张恩利的瞬时感受,也体现出艺术家对画面的准确把控。
尽管艺术家仍然保留了石头、木棍和绳索等具体的物象,但是近看木棍上缠绕的绳子,似乎又仅仅是一块空白画布上的抽象线条。画中每一根线条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既是记忆,又是当下,源于现实,却是比现实更远的东西。正如张恩利所说:“我一直在研究各种曲线跟人的心理的对应关系,曲线的曲度大小跟人的紧张程度、平缓程度都是有关系的。我想用这样一种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方式让人有直接的反应。”张恩利将这些线条视作“肖像”来进行创作,线条与形状取代了具体的人,使肖像的概念不再被形式所束缚,从而使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层次更丰富的阶段。
无论是市场上最受追捧的早期具象绘画,还是如今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其价值的绳索、水桶和纸箱,张恩利的绘画从来不去关注宏大的主题。“我的绘画主题尽可能是非常熟悉的、甚至是不起眼的,这在我是一种方法,确切一点说是一种把观者轻易地引入到我作品中的一种方法,参与到我的作品中。熟悉物的运用,这种熟悉使你拥有更多的信心来对作品拥有理解力并加以分析和把握,同时可以阐述自己对这些‘事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