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98
上一件
下一件
闫冰 黑布
180×180 cm.
作品估价:RMB 1,200,000-1,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98
拍品名称:
闫冰 黑布
作 者:
闫冰
年 代:
2015 年
尺 寸:
180×180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黑之花 闫冰 2015(画背)
发表
《闫冰》,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石家庄,2016年6月,第85页
展出
“闫冰”,2016年6月12日至7月10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闫冰的家乡是甘肃天水汪川乡一个叫作杏树湾的村子,他从小喜欢画画,对乡村庙宇里的壁画尤其着迷,因此他的作品是从他最初也是最深刻的人生经验出发的,同时它们又是综合的、丰富的,并非单纯对农业社会的悼亡。画中日常之物的表象下,隐藏的是艺术家对于生命认知的温度,而在对日常事物放大化及符号化的过程中,对象又被注入神圣性,此时画中事物已不只是其本身,而是精神对现实素材的提炼。
2011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闫冰没有进行架上绘画创作,而将精力放在装置艺术上。直到一次他偶然听说舅舅即将关闭铁匠铺,才重燃绘画激情,开始了铁匠铺系列的绘画。紧随其后出现的是牛皮的意象,闫冰以牛皮的质感和图纹斑渍为对象,用厚重的笔触,还原近距离凝视触摸牛的心理感受。在四年的创作过程中,“牛皮”一步步从还原真实迈向了理想化和抽象化,尤其后期的“牛皮”不再特别依据实物的具体形象,而是直接诉诸于画家的主观感受,介于现实和抽象之间,带出了更丰富的意味。
“牛皮”凝结了闫冰的众多记忆和感受,但持续在一个形式和主题上停留并不是闫冰的性格,如他所说:“我更关心它们(牛皮)引发出来新的感受和形式可能”。当过往所画的延展逐步走向汇聚,在某个契机引爆下,新的载体应运而生。“牛皮”结束后的2015年,闫冰创作了三件大尺幅的主题绘画,以不同形态的黑色激发出永恒、庄严的气息,合称“黑色三部曲”,并在次年上海民生美术馆的闫冰大型个展中集体亮相。本场呈现的《黑之花》和《黑布》即为“三部曲”之二,两者在视觉上一放一收,形成奇妙、诗意的形式对话。
《黑布》是深沉、向内的。它描绘了黄泥墙上挂着的一方黑布,摒弃了所有装饰元素,静静地悬在画面中央。这是闫冰特地设计的构成,方形的黑布和黄泥吻合了他心里的一些感受,饱含凝固的张力。从图式上看,《黑布》与罗斯科(Mark Rothko)晚期幽深、庄严,凝聚了人类种种情绪的深色域绘画有一脉相承的气质,但这并不意味着闫冰对于抽象艺术产生兴趣(事实上他内心对抽象一直充满警惕),而是他要从写实乃至以前的记忆中抽离出来。记忆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模糊,但记忆的感觉却历久弥新,《黑布》中的物是过去与现在形、意、忆的结果,具有一种精神肖像的意味。
闫冰将画面处理成皮革一样质感,笔触中蕴藏着暴雨般的激情,每一个笔触都力求准确,每一个笔触都强劲有力,令人看到“牛皮”的神髓,和闫冰对质感的迷恋。为了肌理效果,他几乎把颜料当泥土等物质一样来涂抹、堆积。而这样画的目的就是为了真诚的建立与实物的对应,它不全依据实物,但却有着实物一样的表皮,且比实物更耐看。最终效果,特别像西北泥巴涂抹的墙面,岁月侵蚀斑驳,留有劳作痕迹,质地粗糙厚重,份量坚实沉重。
受成长环境的影响,闫冰内心时常感受到一种苦涩和悲观,因此阴郁和晦暗的氛围似乎非常契合他的心境,正如《黑布》,这成了他绘画的显著风格。而为了达到他想要的绘画心理效果,闫冰将颜色减少至特别素朴的两种——熟褐和象牙黑——这也是他使用最多的颜料。一方面固然与他选择的深邃母题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是用“硬画”的行为利用颜料物质性来造型,如同用泥土来做雕塑一样,而颜料的色彩则被降到最低。这样更有利于达到画面的纯粹、干净和朴素,为我们塑造一个独立于纷扰繁杂的世界之外的安静空间。
闫冰说:“每个作品我都落实到自己的一个具体的感受上、生活上。包括我跟家乡的关系,我跟我的成长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土地上的一些事情,一直没有把他分离开。当然我在画的时候,我还试图处理的让它不要太形而下……我把它理解为一个回声。就比如说,二十年前我从一个悬崖上丢下一个石子,二十年后我听到了它落地的声音。而这些画就像这个声音,它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石子了,我觉得这中间有个很抽象的时空关系。”
在反思和反省的过程中,过去的经验不停的被激活,随着当下生活的推进,记忆的秩序也在不断重构。《黑之花》和《黑布》作为闫冰个人历史的联结,成为一种凝视自我的方式。也许闫冰的世界与日新月异的现实是格格不入的,但在这些散发着“古意”和“幽静”的作品里,他讲述着他的个体经验与当下生存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
发表
《闫冰》,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石家庄,2016年6月,第85页
展出
“闫冰”,2016年6月12日至7月10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闫冰的家乡是甘肃天水汪川乡一个叫作杏树湾的村子,他从小喜欢画画,对乡村庙宇里的壁画尤其着迷,因此他的作品是从他最初也是最深刻的人生经验出发的,同时它们又是综合的、丰富的,并非单纯对农业社会的悼亡。画中日常之物的表象下,隐藏的是艺术家对于生命认知的温度,而在对日常事物放大化及符号化的过程中,对象又被注入神圣性,此时画中事物已不只是其本身,而是精神对现实素材的提炼。
2011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闫冰没有进行架上绘画创作,而将精力放在装置艺术上。直到一次他偶然听说舅舅即将关闭铁匠铺,才重燃绘画激情,开始了铁匠铺系列的绘画。紧随其后出现的是牛皮的意象,闫冰以牛皮的质感和图纹斑渍为对象,用厚重的笔触,还原近距离凝视触摸牛的心理感受。在四年的创作过程中,“牛皮”一步步从还原真实迈向了理想化和抽象化,尤其后期的“牛皮”不再特别依据实物的具体形象,而是直接诉诸于画家的主观感受,介于现实和抽象之间,带出了更丰富的意味。
“牛皮”凝结了闫冰的众多记忆和感受,但持续在一个形式和主题上停留并不是闫冰的性格,如他所说:“我更关心它们(牛皮)引发出来新的感受和形式可能”。当过往所画的延展逐步走向汇聚,在某个契机引爆下,新的载体应运而生。“牛皮”结束后的2015年,闫冰创作了三件大尺幅的主题绘画,以不同形态的黑色激发出永恒、庄严的气息,合称“黑色三部曲”,并在次年上海民生美术馆的闫冰大型个展中集体亮相。本场呈现的《黑之花》和《黑布》即为“三部曲”之二,两者在视觉上一放一收,形成奇妙、诗意的形式对话。
《黑布》是深沉、向内的。它描绘了黄泥墙上挂着的一方黑布,摒弃了所有装饰元素,静静地悬在画面中央。这是闫冰特地设计的构成,方形的黑布和黄泥吻合了他心里的一些感受,饱含凝固的张力。从图式上看,《黑布》与罗斯科(Mark Rothko)晚期幽深、庄严,凝聚了人类种种情绪的深色域绘画有一脉相承的气质,但这并不意味着闫冰对于抽象艺术产生兴趣(事实上他内心对抽象一直充满警惕),而是他要从写实乃至以前的记忆中抽离出来。记忆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模糊,但记忆的感觉却历久弥新,《黑布》中的物是过去与现在形、意、忆的结果,具有一种精神肖像的意味。
闫冰将画面处理成皮革一样质感,笔触中蕴藏着暴雨般的激情,每一个笔触都力求准确,每一个笔触都强劲有力,令人看到“牛皮”的神髓,和闫冰对质感的迷恋。为了肌理效果,他几乎把颜料当泥土等物质一样来涂抹、堆积。而这样画的目的就是为了真诚的建立与实物的对应,它不全依据实物,但却有着实物一样的表皮,且比实物更耐看。最终效果,特别像西北泥巴涂抹的墙面,岁月侵蚀斑驳,留有劳作痕迹,质地粗糙厚重,份量坚实沉重。
受成长环境的影响,闫冰内心时常感受到一种苦涩和悲观,因此阴郁和晦暗的氛围似乎非常契合他的心境,正如《黑布》,这成了他绘画的显著风格。而为了达到他想要的绘画心理效果,闫冰将颜色减少至特别素朴的两种——熟褐和象牙黑——这也是他使用最多的颜料。一方面固然与他选择的深邃母题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是用“硬画”的行为利用颜料物质性来造型,如同用泥土来做雕塑一样,而颜料的色彩则被降到最低。这样更有利于达到画面的纯粹、干净和朴素,为我们塑造一个独立于纷扰繁杂的世界之外的安静空间。
闫冰说:“每个作品我都落实到自己的一个具体的感受上、生活上。包括我跟家乡的关系,我跟我的成长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土地上的一些事情,一直没有把他分离开。当然我在画的时候,我还试图处理的让它不要太形而下……我把它理解为一个回声。就比如说,二十年前我从一个悬崖上丢下一个石子,二十年后我听到了它落地的声音。而这些画就像这个声音,它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石子了,我觉得这中间有个很抽象的时空关系。”
在反思和反省的过程中,过去的经验不停的被激活,随着当下生活的推进,记忆的秩序也在不断重构。《黑之花》和《黑布》作为闫冰个人历史的联结,成为一种凝视自我的方式。也许闫冰的世界与日新月异的现实是格格不入的,但在这些散发着“古意”和“幽静”的作品里,他讲述着他的个体经验与当下生存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