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83
上一件
下一件
梁远苇 生活的片段之五
140×120 cm.
作品估价:RMB 600,000-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83
拍品名称:
梁远苇 生活的片段之五
作 者:
梁远苇
年 代:
2006 年
尺 寸:
140×120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生活的片段 之五 梁远苇 Piece of life 2006 Liangyuanwei (画背)
展出
“115楼1904室”,2008年5月30日至7月4日,博而励画廊,北京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70后”的中坚人物之一,梁远苇的创作关注私密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体自身的感受及其所带来的感动。艺术家认为正是这些感动,填满了内心与日常生活的空白空间。与众不同的是,梁远苇的作品拒绝女性艺术家们特有的、理想的女性题材,而是在深入绘画本体的过程中引起有关形式主义和美感的讨论。
创作于2006年《生活的片段之五》是梁远苇确立自身美学的源头式作品,曾展出于其首次个展“115 楼1904 室”,展现了她纯熟的绘画技巧和坚定的创作概念,其艺术精神跃然画布上。梁远苇相信,美不止存在于成果,而是在创造的全过程里。在“生活的片段”系列中,她将画面从上而下分为多个部分每天只画窄窄的一条。于是每天看到的图案都不是完整的,绘画成为在未知里的推进,在画面全部完成以前,她本人无法预测最后呈现的画面,可能一个极小的失误就使全部工作前功尽弃,这令日常的工作成了屏心静气之下的冒险。这个过程与湿壁画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促使梁远苇后来埋头研究后者。她的视觉语言最令人感觉深刻之处,除了流畅熟练的画工外,更是那沉静坚韧的力量、刻不懈怠的专注、日复一日的虔诚投入,还有对创作本身的赤诚之心和谦卑态度。
“生活的片段”系列最初有几何图案和花卉两种题材,每种花纹的出处都是来自家居的布料,可能是衣服,窗帘,或是其他的目光所见,当她把撷取来的视觉片段重新演绎在画布上,就像在尊重生活和命运本身。她曾言:“我在创作过程中,我模仿世界,从而理解世界,目的是创造世界”。
相较于日后被梁远苇反复描绘的花卉,以本作为代表的几何图案更透彻地展现了艺术家对绘画本体及绘画性的追求。首先,画面上细碎的蓝绿色点及层层过渡渐变底色不是死气沉沉的,仔细看,它们似乎从自身发出柔和的光来,每个点之间各有风采,像一片海洋,鱼群在里面沉沉浮浮。其次,抛却了花卉物形的束缚,梁远苇在本作中更纯粹地探讨了如何表现由时间所积累出的光感变化,画面上下半部分的色调明显二分,从远处看,一层绿色浓雾堕入浑浊的阴影里轻绕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则逐渐清朗开明,渐变、亮泽与鲜艳的颜色表现出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如艺术家所说:“画家通过对视觉知识的研究,在这块色彩平上制造出关于深度和光感的视幻觉,这是一个将瞬间凝固成永恒的幻术。平面与空间这一对根本的矛盾使得绘画这一幻术永恒地具有吸引力。于是,画面开始反射光线,那是从空间中某个虚构的点发出的”。这促使观众在看作品的同时,须重新审视那交织成每日平凡生活的、使人销魂或痛苦的微妙问题。
梁远苇颇有玩味性的截取装饰图案某个局部的方式,凝视着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某个瞬间,也反映出由想象到完成、由观看到体会所经历之时间淬炼,不仅是关于绘画过程的积累与形式语言的深化,也蕴藏着对自然的回望与对生命的笃定信念。
展出
“115楼1904室”,2008年5月30日至7月4日,博而励画廊,北京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70后”的中坚人物之一,梁远苇的创作关注私密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体自身的感受及其所带来的感动。艺术家认为正是这些感动,填满了内心与日常生活的空白空间。与众不同的是,梁远苇的作品拒绝女性艺术家们特有的、理想的女性题材,而是在深入绘画本体的过程中引起有关形式主义和美感的讨论。
创作于2006年《生活的片段之五》是梁远苇确立自身美学的源头式作品,曾展出于其首次个展“115 楼1904 室”,展现了她纯熟的绘画技巧和坚定的创作概念,其艺术精神跃然画布上。梁远苇相信,美不止存在于成果,而是在创造的全过程里。在“生活的片段”系列中,她将画面从上而下分为多个部分每天只画窄窄的一条。于是每天看到的图案都不是完整的,绘画成为在未知里的推进,在画面全部完成以前,她本人无法预测最后呈现的画面,可能一个极小的失误就使全部工作前功尽弃,这令日常的工作成了屏心静气之下的冒险。这个过程与湿壁画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促使梁远苇后来埋头研究后者。她的视觉语言最令人感觉深刻之处,除了流畅熟练的画工外,更是那沉静坚韧的力量、刻不懈怠的专注、日复一日的虔诚投入,还有对创作本身的赤诚之心和谦卑态度。
“生活的片段”系列最初有几何图案和花卉两种题材,每种花纹的出处都是来自家居的布料,可能是衣服,窗帘,或是其他的目光所见,当她把撷取来的视觉片段重新演绎在画布上,就像在尊重生活和命运本身。她曾言:“我在创作过程中,我模仿世界,从而理解世界,目的是创造世界”。
相较于日后被梁远苇反复描绘的花卉,以本作为代表的几何图案更透彻地展现了艺术家对绘画本体及绘画性的追求。首先,画面上细碎的蓝绿色点及层层过渡渐变底色不是死气沉沉的,仔细看,它们似乎从自身发出柔和的光来,每个点之间各有风采,像一片海洋,鱼群在里面沉沉浮浮。其次,抛却了花卉物形的束缚,梁远苇在本作中更纯粹地探讨了如何表现由时间所积累出的光感变化,画面上下半部分的色调明显二分,从远处看,一层绿色浓雾堕入浑浊的阴影里轻绕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则逐渐清朗开明,渐变、亮泽与鲜艳的颜色表现出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如艺术家所说:“画家通过对视觉知识的研究,在这块色彩平上制造出关于深度和光感的视幻觉,这是一个将瞬间凝固成永恒的幻术。平面与空间这一对根本的矛盾使得绘画这一幻术永恒地具有吸引力。于是,画面开始反射光线,那是从空间中某个虚构的点发出的”。这促使观众在看作品的同时,须重新审视那交织成每日平凡生活的、使人销魂或痛苦的微妙问题。
梁远苇颇有玩味性的截取装饰图案某个局部的方式,凝视着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某个瞬间,也反映出由想象到完成、由观看到体会所经历之时间淬炼,不仅是关于绘画过程的积累与形式语言的深化,也蕴藏着对自然的回望与对生命的笃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