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050
上一件
下一件
清乾隆 唐英风格仿石纹釉开光粉彩仙人贺寿图灯笼瓶
41 cm. (16 1/8 in.) High
作品估价:RMB 无底价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050
拍品名称:
清乾隆 唐英风格仿石纹釉开光粉彩仙人贺寿图灯笼瓶
年 代:
清乾隆
尺 寸:
41 cm. (16 1/8 in.) High
拍品描述: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瓷石幻化 泛槎献寿
—清乾隆 唐英风格仿石纹釉开光粉彩仙人贺寿图灯笼瓶
黄清华
唐英学社社长
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
唐窑,是景德镇千年陶瓷史上的丰碑,无可替代又影响深远。在雍乾之际,摹古与创新,一直是唐英秉承的两大理念,摹造历代名窑佳品,无不媲美,仿制各种名釉品类,无不巧合,技艺之精湛独步有清一代。其中,仿生瓷,是唐窑杰出的艺术成果之一,更是其独特的艺术贡献,是超越永宣名品的创新巧妙之作。其摹仿品类之广,水平之高,可谓空前绝后,诚如时人朱琰《陶说》之称赞:“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
后世诸家典藏皆对仿生瓷予以极高的评价,近代古陶瓷学者许之衡先生《饮流斋说瓷》如此记述:“乾隆有专仿木制各皿,望远俨然如木而质为瓷者,名曰仿木釉;有仿漆器者名曰仿漆釉;有仿景泰珐琅者,名曰仿景泰釉;此外更有玳瑁釉,石釉,花釉等等,骤视绝不类瓷,细辨始知皆釉汁变化神奇之至也!”
因此,乾隆一朝仿生瓷艺得以产生并取得极高的成就,根源在于唐英本身所代表的文人之雅。乾隆二年,是唐英真正独立督陶之始,“二年又奉命复办陶务,以淮安关使并兼领陶务”,其文人个性于瓷艺之上始有鲜明之烙印,影响日深,由此诞生一批特殊的唐窑风格之佳器,流传于世,近来偶有发现。唐英在乾隆二十一年故去之后,御窑厂虽然出现督陶官更换,但是协理官等实际的窑务负责人还是唐英往日的助手和艺术幕僚,例如老格、吴氏、卢生等,他们的存在直至乾隆三十多年后才随着自己年事渐高而退出,唐窑创立的艺术风格才慢慢淡去。因此,在乾隆三十多年以前,景德镇御窑厂与此时期高端民窑一直追慕当年隽公的风雅,极力保存与展现唐窑的艺术面貌。
本品正是唐窑风格仿生瓷艺的卓越代表,其造型端庄挺拔,瓶身施仿石纹釉,两侧各有一白地长方形开光,内绘仙人泛海贺寿图,分别为“麻姑献寿”与“仙子乘槎祝寿”。麻姑献寿图中绘有淡蓝色云气纹与白色海水纹,麻姑脚踏莲舟悠然行于其中。图中麻姑发髻高挽,粉衣蓝裙,墨绿披肩,手指纤细,持一长锄落于肩头,锄上挂一花篮,篮中盛有仙果数枚与仙花一枝,脚侧携有仙酒一坛并有两枝仙花点缀。整体构图华丽而又不失清新之气。
仙子乘槎祝寿图中绘有浅蓝色云气纹与绿色海水纹,浪花翻白,仙子乘坐一木槎行于海水云气之中。仙子内着红衣外着绿衣与蓝色披帛,下着粉裙,发髻高耸,手持灵芝,坐于槎船上,脚侧置有仙酒一坛与仙花数枝,木槎顶端杈枝上挂一花篮。仙气飘飘,典雅端庄,内廷恭造之气,跃然眼前。
两幅贺寿图前后呼应,彰显的主题当为同一事件,即民间传说每逢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生日,群仙集聚瑶池为她贺寿的故事。
较之同类,本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仿石纹釉的装饰。仿石纹釉是唐窑在借鉴雍正初年安窑仿木纹釉的技术基础演化而来,较于仿木纹釉者而言,前者规整细腻,惟妙惟肖,能逼真地将黄花梨木的纹理一一展现,后者摹仿石纹釉更富于缥缈幻化,生出另外一番特别意境。二者都属低温釉上彩品种,皆是在烧制好的白瓷胎上主要以矾红、黑彩两种不同的色釉彩料互相融汇勾绘出石头的纹理,入窑二次烧制而成。摹仿石纹者,更加考验绘者的艺术造诣,故本品色泽摹仿逼真,瓷石莫辨,工艺
高超。
本品的仿石纹肌理和釉料特点与2017年唐英学社举办《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12号展品“清乾隆 唐英制仿石纹釉诗文笔筒”一致(图一)。该笔筒壁体一侧留诗文“一塌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尾落矾红“陶”“榷”篆书阴文、阳文印。所署“陶”“榷”二章是唐窑私物之重要标志,往往与唐英名号一起配伍出现,或者单独使用。与唐英名号一起配伍出现者,说明此物属于唐公馈赠亲友之用,若单独使用,则表示此物归唐公自用,故无需署名,以“陶榷”一词指代。故该笔筒乃是唐窑自用之物。
另外,开光外仿石纹釉装饰者见于香港苏富比2006年春拍第1727号拍品“清乾隆 仿石纹地开光粉彩山水楼阁图灯笼瓶”(图二)与苏富比2004年春拍第55号拍品“清乾隆 仿石纹地开光山水图瓶”(图三),三者的仿石纹釉效果一致,气韵流畅,宛若天成,应出自同一人之手。三者皆是乾隆朝御瓷之上品,本品更是以人物题材取胜,优于山水风景。
本品内部与底部皆施松石绿釉,翠色厚润,底部中心留白青花六字篆书款,如此松石绿底青花篆款之搭配,在乾隆本朝的官窑瓷器烧造年代排序上面,属于前期做法。最初先从乾隆洋彩瓷器开始,集中出现在乾隆五、六年之后,延续至乾隆三十年前后,早于松石绿底矾红款,红款者则是三十多年之后才大肆流行。因此,本品属于二十年至三十年之间的产品,比红款者更为稀少。
本品之造型因形似灯笼,故俗称灯笼式瓶,属于乾隆一朝御瓷特有的尊贵器型,唐英本人也钟情于此,曾烧造一例山水诗文题材,见于香港佳士得2001年春季拍卖会第516号拍品“清乾隆 唐英制粉彩山水诗文灯笼瓶(图四),署“榷陶”款,为隽公亲制无疑。目前所见清宫旧藏者,不乏名贵之物。其中,也是装饰麻姑献寿题材者,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 粉彩仕女图灯笼瓶”(图五),通体白地彩绘麻姑乘槎携仙鹤一起前来,极为绚丽华美,与本品有同工异曲之妙。
清代宫廷诸项艺术品颇为流行麻姑献寿题材的装饰,在此之前似乎并不是那么流行,最初始于康熙后期郎窑恭造的六十大寿官窑瓷器之上。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她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莱州市),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甚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时,麻姑曾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向西王母献寿的故事,称之为“麻姑献寿”,故后世为女子祝寿时,多赠送麻姑画像。
目前所见,清宫其他品类的艺术品均有装饰“麻姑献寿”或“仙女献寿”题材。虽有材质之区别,然而彼此之间具有明显的时代共性,可以互相比较,互相印证。
例如本品前后所饰二位仙女的绘画,细腻逼真,设色华美,风格类近雍乾之际宫廷画师陈枚,可与之相比较,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陈枚《月曼清游图》册页(图六)。该画册展现了与相应月份的季节或节令相联系的后宫佳丽们的游乐生活。这类月令绘画在清前期的宫廷绘画中并不少见,此为其中佼佼者。全图色彩于浓艳中力求雅淡,既反映出宫廷的奢丽华贵,也传达了画家自身设色方面的独到追求,运笔严谨工致,一丝不苟。人物造型生动准确,仕女面部烘染出阴阳凹凸,亭台楼阁讲究透视规则,显然已经融入外来绘画技法,呈现出兼通中西的风貌。
宫廷画家陈枚(约1694-1745年),字载东,号殿抡、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松江)人。他精于人物、山水、花鸟画创作,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雍正四年入宫为专职画家。其作品在承袭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又深受郎世宁等西洋画家的影响,以中西结合的新画风备受世人瞩目。
因此,本品之绘制设计参照当时内务府造办处的惯例,应该是由宫廷画师类似陈枚或蒋廷锡等承皇帝意旨绘画完成画样,再交付御窑厂临摹而成。尤其仙女二位的衣饰装扮洋溢鲜明的宫廷气息。另外,此寓意在宫内影响深远,胤禛专门命宫廷画师将之与王妃二人的一身装扮绘出与仙人献寿的场景相类近,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胤禛行乐图之采花贺寿》(图七),所表达之寓意亦相同,皆为贺寿。尚见乾隆朝缂丝名作“缂丝仙舟仕女图”(图八),二位仙女同泛一槎,满载鲜花贡礼,徐徐而来。本品所绘的槎船,诸多细节和绘画风格与清宫旧藏丁裕绢本《後天不老》册页之第十二“浮槎”一致(图九),细腻而详实地绘出十八世纪清宫槎船的标准制式。
纵观本品上下皆流露出雍乾之际清宫文艺的典型范式,是唐窑风格的卓越代表,上彰帝皇之孝心,下显文人之风雅,让我们得以重温唐英督陶之下景德镇制瓷业那个“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的伟大时代!
瓷石幻化 泛槎献寿
—清乾隆 唐英风格仿石纹釉开光粉彩仙人贺寿图灯笼瓶
黄清华
唐英学社社长
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
唐窑,是景德镇千年陶瓷史上的丰碑,无可替代又影响深远。在雍乾之际,摹古与创新,一直是唐英秉承的两大理念,摹造历代名窑佳品,无不媲美,仿制各种名釉品类,无不巧合,技艺之精湛独步有清一代。其中,仿生瓷,是唐窑杰出的艺术成果之一,更是其独特的艺术贡献,是超越永宣名品的创新巧妙之作。其摹仿品类之广,水平之高,可谓空前绝后,诚如时人朱琰《陶说》之称赞:“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
后世诸家典藏皆对仿生瓷予以极高的评价,近代古陶瓷学者许之衡先生《饮流斋说瓷》如此记述:“乾隆有专仿木制各皿,望远俨然如木而质为瓷者,名曰仿木釉;有仿漆器者名曰仿漆釉;有仿景泰珐琅者,名曰仿景泰釉;此外更有玳瑁釉,石釉,花釉等等,骤视绝不类瓷,细辨始知皆釉汁变化神奇之至也!”
因此,乾隆一朝仿生瓷艺得以产生并取得极高的成就,根源在于唐英本身所代表的文人之雅。乾隆二年,是唐英真正独立督陶之始,“二年又奉命复办陶务,以淮安关使并兼领陶务”,其文人个性于瓷艺之上始有鲜明之烙印,影响日深,由此诞生一批特殊的唐窑风格之佳器,流传于世,近来偶有发现。唐英在乾隆二十一年故去之后,御窑厂虽然出现督陶官更换,但是协理官等实际的窑务负责人还是唐英往日的助手和艺术幕僚,例如老格、吴氏、卢生等,他们的存在直至乾隆三十多年后才随着自己年事渐高而退出,唐窑创立的艺术风格才慢慢淡去。因此,在乾隆三十多年以前,景德镇御窑厂与此时期高端民窑一直追慕当年隽公的风雅,极力保存与展现唐窑的艺术面貌。
本品正是唐窑风格仿生瓷艺的卓越代表,其造型端庄挺拔,瓶身施仿石纹釉,两侧各有一白地长方形开光,内绘仙人泛海贺寿图,分别为“麻姑献寿”与“仙子乘槎祝寿”。麻姑献寿图中绘有淡蓝色云气纹与白色海水纹,麻姑脚踏莲舟悠然行于其中。图中麻姑发髻高挽,粉衣蓝裙,墨绿披肩,手指纤细,持一长锄落于肩头,锄上挂一花篮,篮中盛有仙果数枚与仙花一枝,脚侧携有仙酒一坛并有两枝仙花点缀。整体构图华丽而又不失清新之气。
仙子乘槎祝寿图中绘有浅蓝色云气纹与绿色海水纹,浪花翻白,仙子乘坐一木槎行于海水云气之中。仙子内着红衣外着绿衣与蓝色披帛,下着粉裙,发髻高耸,手持灵芝,坐于槎船上,脚侧置有仙酒一坛与仙花数枝,木槎顶端杈枝上挂一花篮。仙气飘飘,典雅端庄,内廷恭造之气,跃然眼前。
两幅贺寿图前后呼应,彰显的主题当为同一事件,即民间传说每逢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生日,群仙集聚瑶池为她贺寿的故事。
较之同类,本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仿石纹釉的装饰。仿石纹釉是唐窑在借鉴雍正初年安窑仿木纹釉的技术基础演化而来,较于仿木纹釉者而言,前者规整细腻,惟妙惟肖,能逼真地将黄花梨木的纹理一一展现,后者摹仿石纹釉更富于缥缈幻化,生出另外一番特别意境。二者都属低温釉上彩品种,皆是在烧制好的白瓷胎上主要以矾红、黑彩两种不同的色釉彩料互相融汇勾绘出石头的纹理,入窑二次烧制而成。摹仿石纹者,更加考验绘者的艺术造诣,故本品色泽摹仿逼真,瓷石莫辨,工艺
高超。
本品的仿石纹肌理和釉料特点与2017年唐英学社举办《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12号展品“清乾隆 唐英制仿石纹釉诗文笔筒”一致(图一)。该笔筒壁体一侧留诗文“一塌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尾落矾红“陶”“榷”篆书阴文、阳文印。所署“陶”“榷”二章是唐窑私物之重要标志,往往与唐英名号一起配伍出现,或者单独使用。与唐英名号一起配伍出现者,说明此物属于唐公馈赠亲友之用,若单独使用,则表示此物归唐公自用,故无需署名,以“陶榷”一词指代。故该笔筒乃是唐窑自用之物。
另外,开光外仿石纹釉装饰者见于香港苏富比2006年春拍第1727号拍品“清乾隆 仿石纹地开光粉彩山水楼阁图灯笼瓶”(图二)与苏富比2004年春拍第55号拍品“清乾隆 仿石纹地开光山水图瓶”(图三),三者的仿石纹釉效果一致,气韵流畅,宛若天成,应出自同一人之手。三者皆是乾隆朝御瓷之上品,本品更是以人物题材取胜,优于山水风景。
本品内部与底部皆施松石绿釉,翠色厚润,底部中心留白青花六字篆书款,如此松石绿底青花篆款之搭配,在乾隆本朝的官窑瓷器烧造年代排序上面,属于前期做法。最初先从乾隆洋彩瓷器开始,集中出现在乾隆五、六年之后,延续至乾隆三十年前后,早于松石绿底矾红款,红款者则是三十多年之后才大肆流行。因此,本品属于二十年至三十年之间的产品,比红款者更为稀少。
本品之造型因形似灯笼,故俗称灯笼式瓶,属于乾隆一朝御瓷特有的尊贵器型,唐英本人也钟情于此,曾烧造一例山水诗文题材,见于香港佳士得2001年春季拍卖会第516号拍品“清乾隆 唐英制粉彩山水诗文灯笼瓶(图四),署“榷陶”款,为隽公亲制无疑。目前所见清宫旧藏者,不乏名贵之物。其中,也是装饰麻姑献寿题材者,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 粉彩仕女图灯笼瓶”(图五),通体白地彩绘麻姑乘槎携仙鹤一起前来,极为绚丽华美,与本品有同工异曲之妙。
清代宫廷诸项艺术品颇为流行麻姑献寿题材的装饰,在此之前似乎并不是那么流行,最初始于康熙后期郎窑恭造的六十大寿官窑瓷器之上。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她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莱州市),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甚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时,麻姑曾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向西王母献寿的故事,称之为“麻姑献寿”,故后世为女子祝寿时,多赠送麻姑画像。
目前所见,清宫其他品类的艺术品均有装饰“麻姑献寿”或“仙女献寿”题材。虽有材质之区别,然而彼此之间具有明显的时代共性,可以互相比较,互相印证。
例如本品前后所饰二位仙女的绘画,细腻逼真,设色华美,风格类近雍乾之际宫廷画师陈枚,可与之相比较,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陈枚《月曼清游图》册页(图六)。该画册展现了与相应月份的季节或节令相联系的后宫佳丽们的游乐生活。这类月令绘画在清前期的宫廷绘画中并不少见,此为其中佼佼者。全图色彩于浓艳中力求雅淡,既反映出宫廷的奢丽华贵,也传达了画家自身设色方面的独到追求,运笔严谨工致,一丝不苟。人物造型生动准确,仕女面部烘染出阴阳凹凸,亭台楼阁讲究透视规则,显然已经融入外来绘画技法,呈现出兼通中西的风貌。
宫廷画家陈枚(约1694-1745年),字载东,号殿抡、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松江)人。他精于人物、山水、花鸟画创作,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雍正四年入宫为专职画家。其作品在承袭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又深受郎世宁等西洋画家的影响,以中西结合的新画风备受世人瞩目。
因此,本品之绘制设计参照当时内务府造办处的惯例,应该是由宫廷画师类似陈枚或蒋廷锡等承皇帝意旨绘画完成画样,再交付御窑厂临摹而成。尤其仙女二位的衣饰装扮洋溢鲜明的宫廷气息。另外,此寓意在宫内影响深远,胤禛专门命宫廷画师将之与王妃二人的一身装扮绘出与仙人献寿的场景相类近,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胤禛行乐图之采花贺寿》(图七),所表达之寓意亦相同,皆为贺寿。尚见乾隆朝缂丝名作“缂丝仙舟仕女图”(图八),二位仙女同泛一槎,满载鲜花贡礼,徐徐而来。本品所绘的槎船,诸多细节和绘画风格与清宫旧藏丁裕绢本《後天不老》册页之第十二“浮槎”一致(图九),细腻而详实地绘出十八世纪清宫槎船的标准制式。
纵观本品上下皆流露出雍乾之际清宫文艺的典型范式,是唐窑风格的卓越代表,上彰帝皇之孝心,下显文人之风雅,让我们得以重温唐英督陶之下景德镇制瓷业那个“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的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