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914
上一件
下一件
15世纪(丹萨替寺) 铜鎏金十一面观音坐像
27cm.high
作品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914
拍品名称:
15世纪(丹萨替寺) 铜鎏金十一面观音坐像
年 代:
15世纪(丹萨替寺)
尺 寸:
27cm.high
拍品描述:
此尊优雅夺目的观音坐像,品相近乎完美,是十一面观音菩萨非常稀有的一种外观形制,像身有明显标记表明其出自藏中历史上著名寺院丹萨替寺。造像具有鲜明的尼泊尔风格特征,尺寸、细节工艺、莲座制式等诸多方面均与丹萨替寺扎西果芒灵塔上贴壁供奉的出自尼泊尔工匠之手的佛像特征相符。此尊原封不存,铜像厚胎铜铸,中空,令我们可以在底边背沿,看到一个微小的豁口,这是已齐根断没的竖插楔钩的痕迹,此像原本是以楔钩固定于丹萨替寺扎西果芒塔下数第四或第五层密宗造像层中的(图)。
丹萨替寺与扎西果芒灵塔
丹萨替寺是帕竹噶举派的祖寺,14至16世纪的二百余年间,曾是西藏山南至卫藏地区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寺院之一,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西藏历史上的一大珍宝,并因其独特的佛塔建筑样式而蜚声海内外。该寺位于山南桑日县江乡日岗村北的一个山腰上,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兴建。多吉杰布为帕竹噶举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帕木竹巴。初时丹萨替仅有多吉杰布个人修行的茅屋一间,在其圆寂后,1198年始,才由他的两个主要弟子——止贡巴和达隆塘巴开始主持修建丹萨替寺,在帕木竹巴祖师当年清修的茅草屋处兴建大殿,丹萨替寺即渐成规模。关于扎西果芒灵塔(吉祥多门塔)的修建,据传是帕木竹巴去世后,弟子止贡巴某次游历中入梦时,惊见一派祥瑞之境——胜乐金刚立于雪山之巅,周围环绕着两千多尊各部天神。止贡巴大为吃惊,醒后既命人邀请著名的尼泊尔工匠带队入住止贡替寺,依照梦中的情境修建舍利灵塔,用以安置供奉恩师遗迹舍利,这便是史上第一座扎西果芒灵塔。根据史料记载,第一座修建于止贡替寺的吉祥多门塔完工后,先后共有八座大塔在丹萨替寺落成,用以供奉历任座主舍利。大塔由多层的铜鎏金雕塑组合而成的,由手艺精湛的纽瓦尔工匠铸造,用料豪奢,不惜工本,塔身周围供奉着造像,镶嵌着各种宝石,装饰华丽,金碧辉煌。
丹萨替寺的建筑无疑标志着西藏艺术史上的巅峰,在喜马拉雅艺术史上弥足珍贵。其营建时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华丽的莲花从最底层托起了巨大阶梯结构的佛塔,四周装饰着许多独立的神像和饰有浮雕神像的嵌板。佛塔阶梯的层级越高,在宗教上的地位就越高。从下到上,分别是护法层,女神层,佛陀层,密宗诸神与顶层。既延续了传统舍利灵塔纪念与供奉的宗教含义,同时又创新的将密续曼荼罗的形式引入供奉仪轨之中,是丹萨替寺最富有代表性的雕塑艺术至宝。
上述所有关于丹萨替寺及其佛塔的描述,其依据都来自于意大利人朱塞佩·图齐(Giuseppe Tucci,1894-1984)于上世纪对丹萨替寺的造访。1948年,当图齐进入丹萨替寺大经堂时,被多座金碧辉煌的巨大佛塔所深深震撼,这些经历与随行摄影师皮埃尔·弗朗西斯科·梅尔(Pietro Francesco Mele)所拍摄的一系列照片最终刊载于《去拉萨及其远》(To Lhasa and Beyond)一书中。上世纪六十年代,丹萨替寺被毁,而图齐团队所留下的这些照片则成为丹萨替寺吉祥多门塔唯一的影像资料。
十一面观音信仰
十一面观音,梵文Ekādaśamukha Avalokiteshvara,意译为“十一面观音”,六观音之一,主修济阿修罗道。此给众生以除病种形制的观音尽管通常被判定归属密宗菩萨的形式,但事实上,其极有可能是观世音菩萨最早出现的图像描绘形式之一,甚至早于金刚乘佛教的出现。它的确切起源尚不清楚,但在印度孟买周边的坎赫里石窟(Kanheri Cave)遗址第41窟出土的十一面观音画像(左图),是印度仅存的十一面观音形象,可以追溯到5世纪末6世纪初,可能是此种形制观音图像的最早范例,其图像元素与后世常见的十一面观音立像已基本一致。东亚地区对十一面观音的崇拜十分普遍,在已发掘的敦煌艺术作品中,十一面观音是最受欢迎的观音形象之一,数量仅次于千手千眼观音像。
十一面各有象征,既代表菩萨道的十个阶段,又代表佛果本身。另一种解释同时将十一个头解释为象征困扰众生并被菩萨消除的十一种无明(avidyā)。佛教传说对于观世音菩萨如何获得十一头有多种解释。 有一个故事说,观世音菩萨发现世间的罪恶和苦难有多么严重,悲痛欲绝,他的头和手臂都裂成了碎片。 阿弥陀佛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困境,赐予他十一个头和一千只手来救度众生。在另一个故事中,据说观世音菩萨化身为十一头形,以制服骄傲的十头罗刹恶魔。
优雅明丽十一面观音坐像
嘉德本场这尊十分罕见的十一面观音坐像,工艺细腻精湛,光彩夺目。十一面以3-3-3-1-1共五层排列,最下面一层三面慈相,第二层三面悲相,第三层三面喜相,劝进佛法之相,第四层一面为忿怒明王相,最上是无量光佛头像,代表佛果。寂静面相清俊微甜,眉眼细弯,额心见水滴形嵌宝石白毫,唇角上扬,笑意明显;明王头像三目微凸,口大张,呈薄怒相;整体面相鼻直唇厚,笑容微甜,下巴微凸,具有鲜明的尼泊尔造像样貌特征。头戴五叶宝冠,卵形冠叶正中嵌宝石,缯带于上耳际处打扇形横结;双耳坠菱形嵌宝花珰,花珰背面另伸出一截摩尼宝珠串飞扬上翻,极具装饰性,这也是尼泊尔造像中常见的一种耳饰装饰手法。相似的耳饰,可以参考嘉德2015年秋季拍卖会Lot2910一尊尼藏风格14-15世纪金刚萨埵像。
菩萨裸上身,戴项圈、满挂水滴型坠饰的项链、垂至腹部的大U型链,臂钏与足钏是与耳环同样形制的菱花型,所有配饰皆有镶嵌各色宝石,左肩斜挎圣线,以及腰带、裙边及胸前项链、璎珞均以连珠或双莲珠表现,极尽奢华。帛带于颈后成拱门状,穿臂而下,自然下搭在腿外侧的莲座边缘。下身着长裙覆至小腿处,轻薄贴体,却又不似尼泊尔同期造像近祼般的轻薄,而是在膝头和小腿处以简洁的几道弧形雕线表现衣褶,且左右腿两边褶皱并不对称,是甚为难得的写实手法。菩萨坐下是深束腰双层莲花底座。莲瓣上下双层,瓣芯饱满,尖端有豆粒状简易卷草纹,立体莲瓣几乎绕座一周,仅背面正中留小块空白,该处底沿之下,原应有向下的楔钩,用以固定在吉祥多门塔的塔壁之上,今楔钩处已平,轻微的豁口处仍可见端倪。
如此尊一般的坐姿十一面八臂观音像,在已出版的相关资料中廖廖无几。佳士得纽约2013年3月22日曾释出一尊12-14世纪十一面观音坐像,造型相似,但具十六臂,仪轨特殊,出自大理(参阅5);在施罗德先生巨著《西藏铜佛造像》卷二中收录了四尊,其中布达拉宫、大昭寺、热振寺、昌珠寺各一尊。
从左至右:布达拉宫藏、热振寺藏、昌珠寺藏,12-13世纪,十一面八臂观音坐像。
其中大昭寺藏的一尊(271B),同样出自14-15世纪的丹萨替寺;另外三尊题材一致风格不同,皆为12-13世纪西藏仿帕拉风格作品(283D、283E,300C)。大昭寺藏的这一尊丹萨替十一面观音像,尺寸、外观元素、菩萨坐姿与手持法器均与嘉德本场这尊极为相似,显然铸造年份相近,相比之下,嘉德这一尊手中法器俱全,鎏金更醇厚,且面部未涂冷金、头发额外施涂靛蓝,造像本来的面貌清晰明了,品相更为完美。除了大昭寺藏的这一尊,嘉德本场这尊应是流通领域唯一一尊出自丹萨替寺的十一面观音坐像,收藏价值不可估量。
大昭寺藏十一面八臂观音坐像,丹萨替寺,14-15世纪
参考:1.《西藏铜佛造像》卷二(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Tibet & China),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271B,283D,283E,300C-F。
2.Medieval Rule in Tibet-The Rlangs Clan and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Ruling of Phag mo gru pa, With a Study of the Monastic Art of Gdan sa mthil,Volume II, Olaf Czaja , O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2013。
3.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A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y,Olaf Czaja and Adriana Proser, Asia Society Museum, 2014,
4.《西藏丹萨替寺历史研究》,黄春和,文物出版社,2016年
5.佳士得纽约2013年3月22日,“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专场,Lot1261。
大理12-14世纪十一面十六臂观音坐像
丹萨替寺与扎西果芒灵塔
丹萨替寺是帕竹噶举派的祖寺,14至16世纪的二百余年间,曾是西藏山南至卫藏地区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寺院之一,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西藏历史上的一大珍宝,并因其独特的佛塔建筑样式而蜚声海内外。该寺位于山南桑日县江乡日岗村北的一个山腰上,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兴建。多吉杰布为帕竹噶举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帕木竹巴。初时丹萨替仅有多吉杰布个人修行的茅屋一间,在其圆寂后,1198年始,才由他的两个主要弟子——止贡巴和达隆塘巴开始主持修建丹萨替寺,在帕木竹巴祖师当年清修的茅草屋处兴建大殿,丹萨替寺即渐成规模。关于扎西果芒灵塔(吉祥多门塔)的修建,据传是帕木竹巴去世后,弟子止贡巴某次游历中入梦时,惊见一派祥瑞之境——胜乐金刚立于雪山之巅,周围环绕着两千多尊各部天神。止贡巴大为吃惊,醒后既命人邀请著名的尼泊尔工匠带队入住止贡替寺,依照梦中的情境修建舍利灵塔,用以安置供奉恩师遗迹舍利,这便是史上第一座扎西果芒灵塔。根据史料记载,第一座修建于止贡替寺的吉祥多门塔完工后,先后共有八座大塔在丹萨替寺落成,用以供奉历任座主舍利。大塔由多层的铜鎏金雕塑组合而成的,由手艺精湛的纽瓦尔工匠铸造,用料豪奢,不惜工本,塔身周围供奉着造像,镶嵌着各种宝石,装饰华丽,金碧辉煌。
丹萨替寺的建筑无疑标志着西藏艺术史上的巅峰,在喜马拉雅艺术史上弥足珍贵。其营建时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华丽的莲花从最底层托起了巨大阶梯结构的佛塔,四周装饰着许多独立的神像和饰有浮雕神像的嵌板。佛塔阶梯的层级越高,在宗教上的地位就越高。从下到上,分别是护法层,女神层,佛陀层,密宗诸神与顶层。既延续了传统舍利灵塔纪念与供奉的宗教含义,同时又创新的将密续曼荼罗的形式引入供奉仪轨之中,是丹萨替寺最富有代表性的雕塑艺术至宝。
上述所有关于丹萨替寺及其佛塔的描述,其依据都来自于意大利人朱塞佩·图齐(Giuseppe Tucci,1894-1984)于上世纪对丹萨替寺的造访。1948年,当图齐进入丹萨替寺大经堂时,被多座金碧辉煌的巨大佛塔所深深震撼,这些经历与随行摄影师皮埃尔·弗朗西斯科·梅尔(Pietro Francesco Mele)所拍摄的一系列照片最终刊载于《去拉萨及其远》(To Lhasa and Beyond)一书中。上世纪六十年代,丹萨替寺被毁,而图齐团队所留下的这些照片则成为丹萨替寺吉祥多门塔唯一的影像资料。
十一面观音信仰
十一面观音,梵文Ekādaśamukha Avalokiteshvara,意译为“十一面观音”,六观音之一,主修济阿修罗道。此给众生以除病种形制的观音尽管通常被判定归属密宗菩萨的形式,但事实上,其极有可能是观世音菩萨最早出现的图像描绘形式之一,甚至早于金刚乘佛教的出现。它的确切起源尚不清楚,但在印度孟买周边的坎赫里石窟(Kanheri Cave)遗址第41窟出土的十一面观音画像(左图),是印度仅存的十一面观音形象,可以追溯到5世纪末6世纪初,可能是此种形制观音图像的最早范例,其图像元素与后世常见的十一面观音立像已基本一致。东亚地区对十一面观音的崇拜十分普遍,在已发掘的敦煌艺术作品中,十一面观音是最受欢迎的观音形象之一,数量仅次于千手千眼观音像。
十一面各有象征,既代表菩萨道的十个阶段,又代表佛果本身。另一种解释同时将十一个头解释为象征困扰众生并被菩萨消除的十一种无明(avidyā)。佛教传说对于观世音菩萨如何获得十一头有多种解释。 有一个故事说,观世音菩萨发现世间的罪恶和苦难有多么严重,悲痛欲绝,他的头和手臂都裂成了碎片。 阿弥陀佛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困境,赐予他十一个头和一千只手来救度众生。在另一个故事中,据说观世音菩萨化身为十一头形,以制服骄傲的十头罗刹恶魔。
优雅明丽十一面观音坐像
嘉德本场这尊十分罕见的十一面观音坐像,工艺细腻精湛,光彩夺目。十一面以3-3-3-1-1共五层排列,最下面一层三面慈相,第二层三面悲相,第三层三面喜相,劝进佛法之相,第四层一面为忿怒明王相,最上是无量光佛头像,代表佛果。寂静面相清俊微甜,眉眼细弯,额心见水滴形嵌宝石白毫,唇角上扬,笑意明显;明王头像三目微凸,口大张,呈薄怒相;整体面相鼻直唇厚,笑容微甜,下巴微凸,具有鲜明的尼泊尔造像样貌特征。头戴五叶宝冠,卵形冠叶正中嵌宝石,缯带于上耳际处打扇形横结;双耳坠菱形嵌宝花珰,花珰背面另伸出一截摩尼宝珠串飞扬上翻,极具装饰性,这也是尼泊尔造像中常见的一种耳饰装饰手法。相似的耳饰,可以参考嘉德2015年秋季拍卖会Lot2910一尊尼藏风格14-15世纪金刚萨埵像。
菩萨裸上身,戴项圈、满挂水滴型坠饰的项链、垂至腹部的大U型链,臂钏与足钏是与耳环同样形制的菱花型,所有配饰皆有镶嵌各色宝石,左肩斜挎圣线,以及腰带、裙边及胸前项链、璎珞均以连珠或双莲珠表现,极尽奢华。帛带于颈后成拱门状,穿臂而下,自然下搭在腿外侧的莲座边缘。下身着长裙覆至小腿处,轻薄贴体,却又不似尼泊尔同期造像近祼般的轻薄,而是在膝头和小腿处以简洁的几道弧形雕线表现衣褶,且左右腿两边褶皱并不对称,是甚为难得的写实手法。菩萨坐下是深束腰双层莲花底座。莲瓣上下双层,瓣芯饱满,尖端有豆粒状简易卷草纹,立体莲瓣几乎绕座一周,仅背面正中留小块空白,该处底沿之下,原应有向下的楔钩,用以固定在吉祥多门塔的塔壁之上,今楔钩处已平,轻微的豁口处仍可见端倪。
如此尊一般的坐姿十一面八臂观音像,在已出版的相关资料中廖廖无几。佳士得纽约2013年3月22日曾释出一尊12-14世纪十一面观音坐像,造型相似,但具十六臂,仪轨特殊,出自大理(参阅5);在施罗德先生巨著《西藏铜佛造像》卷二中收录了四尊,其中布达拉宫、大昭寺、热振寺、昌珠寺各一尊。
从左至右:布达拉宫藏、热振寺藏、昌珠寺藏,12-13世纪,十一面八臂观音坐像。
其中大昭寺藏的一尊(271B),同样出自14-15世纪的丹萨替寺;另外三尊题材一致风格不同,皆为12-13世纪西藏仿帕拉风格作品(283D、283E,300C)。大昭寺藏的这一尊丹萨替十一面观音像,尺寸、外观元素、菩萨坐姿与手持法器均与嘉德本场这尊极为相似,显然铸造年份相近,相比之下,嘉德这一尊手中法器俱全,鎏金更醇厚,且面部未涂冷金、头发额外施涂靛蓝,造像本来的面貌清晰明了,品相更为完美。除了大昭寺藏的这一尊,嘉德本场这尊应是流通领域唯一一尊出自丹萨替寺的十一面观音坐像,收藏价值不可估量。
大昭寺藏十一面八臂观音坐像,丹萨替寺,14-15世纪
参考:1.《西藏铜佛造像》卷二(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Tibet & China),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271B,283D,283E,300C-F。
2.Medieval Rule in Tibet-The Rlangs Clan and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Ruling of Phag mo gru pa, With a Study of the Monastic Art of Gdan sa mthil,Volume II, Olaf Czaja , O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2013。
3.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A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y,Olaf Czaja and Adriana Proser, Asia Society Museum, 2014,
4.《西藏丹萨替寺历史研究》,黄春和,文物出版社,2016年
5.佳士得纽约2013年3月22日,“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专场,Lot1261。
大理12-14世纪十一面十六臂观音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