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857
上一件
下一件
明 剔红西园雅集图笔
长23cm
作品估价:RMB 220000 - 32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857
拍品名称:
明 剔红西园雅集图笔
年 代:
明
尺 寸:
长23cm
拍品描述:
┌明 剔红西园雅集图笔┘,呈圆柱形,笔杆略细,笔帽略粗,通体髹红漆。笔杆、笔帽均使用剔红工艺制作而成,通体精雕锦地纹,笔身和笔帽的一端刻连续的回纹作边,周身剔刻山石,花卉,树木,人物等等,构图紧凑,树木枝叶有高有低,布局疏朗,人物与背景的分布均衡得当,纹饰边缘打磨圆滑。此笔纹饰精致,工艺精湛,意境深远,古朴典雅,剔刻刀法老到,画面构图完美,包浆亮丽,画面饱满。画面人物描绘栩栩如生,山石树木刻划细腻,松树枝叶槎枒,山道弯弯,极富动感。整体雕刻深隽,层次丰富,是难得的宫廷御用文房珍品。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枝┌明中晚期 剔红祝寿图笔┘ (图1)(注释1),与本品形制相类,可谓一时风尚。然笔上饰纹又颇具难度,盈寸间方显功力。
本品刻绘的《西园雅集图》,最早由善画人物的李公麟受驸马都尉王诜之请而作,用白描、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王诜和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等十六位翰苑奇才,在王氏府邸做客聚会这一千年难遇的风云际会。本品刻画精致,栩栩如生,让人重新回到当年水石潺湲,风竹相吞,垆烟方袅,草木自馨的人间旷乐雅集之中,不可再得。故宫博物院藏有同样以┌西园雅集图┘为饰的剔红盒(图2)(注释2),纹饰布局以及剔刻细节与本品十分接近,可资比较。
明王朝建立以后,由于皇室的喜爱及对外赏赐的需要等原因,剔红漆器得到了较快发展。据文献记载,明初皇家漆器作坊设于北京果园厂,后人习惯将明代宫廷漆器称为┌厂器┘。宣德朝以后,剔红漆器的制作陷入低潮,但到了嘉靖时期,又再次繁荣起来,这一时期的剔红作品相比于明初,其刀工更为大气,锋芒毕露,不拘小节。一如本品,人物树荫皆以刀代笔,刀法深邃,图意浓厚,意趣不凡,当为文房佳物。
注释1:杨志刚主编,上海博物馆编,《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页144,图92
注释2:夏更起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页246,图194
本品刻绘的《西园雅集图》,最早由善画人物的李公麟受驸马都尉王诜之请而作,用白描、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王诜和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等十六位翰苑奇才,在王氏府邸做客聚会这一千年难遇的风云际会。本品刻画精致,栩栩如生,让人重新回到当年水石潺湲,风竹相吞,垆烟方袅,草木自馨的人间旷乐雅集之中,不可再得。故宫博物院藏有同样以┌西园雅集图┘为饰的剔红盒(图2)(注释2),纹饰布局以及剔刻细节与本品十分接近,可资比较。
明王朝建立以后,由于皇室的喜爱及对外赏赐的需要等原因,剔红漆器得到了较快发展。据文献记载,明初皇家漆器作坊设于北京果园厂,后人习惯将明代宫廷漆器称为┌厂器┘。宣德朝以后,剔红漆器的制作陷入低潮,但到了嘉靖时期,又再次繁荣起来,这一时期的剔红作品相比于明初,其刀工更为大气,锋芒毕露,不拘小节。一如本品,人物树荫皆以刀代笔,刀法深邃,图意浓厚,意趣不凡,当为文房佳物。
注释1:杨志刚主编,上海博物馆编,《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页144,图92
注释2:夏更起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页246,图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