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001
下一件
徐悲鸿 1940年作 灵鹫-6.无题(双面画)
A面17×24.5cm;B面17×24.5cm
作品估价:RMB 50,000-6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未提供成交价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001
拍品名称:
徐悲鸿 1940年作 灵鹫-6.无题(双面画)
年 代:
1940年作
尺 寸:
A面17×24.5cm;B面17×24.5cm
材 质:
纸本素描
题 识:
签 名:背正方,故上据长羽射出,而长翱前墙
拍品描述:
出 版:
《徐悲鸿作品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P149
1939年11月,徐悲鸿应泰戈尔的邀请,来到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讲学。12月,徐悲鸿经仰光、加尔各答,抵达圣地尼克坦。圣地尼克坦,是印度语“和平村”的意思。那些硕果累累的芒果树,似火如霞的木棉花,鸟儿柔婉不倦的歌声……都伴随着泰戈尔那圣人般高贵的举止,优雅的言谈,给徐悲鸿留下了“天堂”般的记忆。在圣地尼克坦,徐悲鸿利用各种机会,在私人交往中,或在公开的场所讲演,都积极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取得印度人民的同情和了解。他在那里除了给国际大学的美术学院讲课和社交活动外,仍然以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他最爱的艺术创作。他为国际大学的许多学生以及一些民间艺人画了速写,他还为泰戈尔画了多幅素描、速写、油画及中国画,表现了泰戈尔工作、生活中多个方面的情形。
徐悲鸿极重视素描,以“尽精微,致广大”的准则来指导素描的造型。虽然素描是西方的发明,但《论语》中已经有了“绘事后素”的论点,素描虽然注重形体的准确,但其实蕴含了艺术家最原始的创作思路和感情,是艺术家内心最真实的反映。
徐悲鸿在1932年写过一篇有关画法的《新七法》:
一 位置得宜,二 比例正确,三 黑白分明,四 动态天然,五 轻重和谐,六 性格毕现,七 传神阿堵。
所以,他在画这些动物时,有时候甚至连大体轮廓也不勾,只是用毛笔在纸上划几道动律。正如写意的中国画一样。他反对一笔笔的描摹,而是要在理解画面形象后“胸有成竹”地画。徐悲鸿认为素描写生具有三方面的功能,即培养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即眼、手、脑三者的综合训练。而写生过程中的分析与综合是素描极为重要的法则,我们在素描训练过程中诸多的欣喜与烦恼,差不多都与观察时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以及粗与细、长与短、虚与实、明与暗……能否得到正确的处理有关。徐悲鸿把《礼记中庸》上的一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用在素描教学上,来指导观察、分析、综合造型的训练,确是十分恰当的。所谓观察,首先是果敢而完整地抓住特定对象的特定感觉,这个特定的感觉阶段,亦即事物的表象阶段,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开始。徐悲鸿要求学生在观察时眯缝着眼睛看整体,看主要的东西,写生时力求简练概括,抓住要害。当我们观察了事物表象的各个方面之后,紧接着的任务就是以这些表面现象为向导,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探究它的实质,从“致广大”到“尽精微”,亦即进入分析、理解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