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518
上一件
下一件
胡善馀 白杜鹃
46×54.8 cm.
作品估价:RMB 600000 - 8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518
拍品名称:
胡善馀 白杜鹃
作 者:
胡善馀
年 代:
1970 年代
尺 寸:
46×54.8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善馀

展出
“胡善餘油画展览”,198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
“胡善餘从艺六十年油画作品回顾展”,1992年,上海美术馆,上海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胡善馀(1909-1993),广东开平人,1927年考入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师从林风眠与蔡威廉教授,并于1932年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西蒙(Lucien Simon),是继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美术家之后,第二代赴西方留学的代表画家之一,深受当时西方现代主义变革潮流的影响,因而其艺术生涯始终保持着革新的面貌和气象。1935年归国后,胡善馀在继续艺术创作的同时,还积极投身美术教育事业,先后任教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师范学校西画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艺术创作和美术教学构成了胡善馀艺术生涯的两个重要面向,而本场的两件晚期作品—《白杜鹃》和《雁荡山风景》—即可视为其艺术生涯的缩影。
《白杜鹃》是胡善馀晚年极为罕有的静物创作。胡善馀爱画静物,常以水果、花卉入画,而以白杜鹃为创作对象的作品目前已知仅两幅,分别作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胡善馀的花卉静物画,一般表现瓶装花卉,注重对象与空间的整体关系,尚有写实风格。在画家1960年代创作的另幅《白杜鹃》中,依然可以看出画家对空间的营造,而本幅作于1970年代的《白杜鹃》却别开生面,其画面几乎布满了绽放的杜鹃花,繁复却不杂乱,且花与叶的色调和谐、统一,画面整体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装饰感。这类带有现代审美趣味的全新面貌,在胡善馀的晚期创作,甚至整个艺术生涯的创作序列中都尤为罕见。
《白杜鹃》虽作于上世纪70年代,但却显露出胡善馀在留法时期所受到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画面的装饰趣味应源于作者对于马蒂斯(Henri Matisse)静物画的理解和认识,胡善馀提到:“马蒂斯的静物画加强了装饰性,一般色彩很简洁,很强烈,不强调空间深度的表现,而在平面上安排物象和色彩”(胡善馀《画余偶谈》)。由此对照《白杜鹃》,以马蒂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艺术,对于胡善馀影响可谓深远。而画面中由笔触和色彩所营造的抒情氛围,更进一步反映了胡善馀对于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的吸收与转化。
《雁荡山风景》作于1980年,属于胡善馀晚年的风景写生作品,带有强烈的现场感,这既与写生教学的创作背景相关,也体现了胡善馀在晚年对于风景画创作和油画语言的深刻理解。1980年秋,时年71岁的胡善馀带领学生赴浙江温州雁荡山,开展写生教学活动。在画面中下方,可见一人正坐于山岩之下,似乎正在对景写生,而这幅《雁荡山风景》极有可能是胡善馀在写生现场,以随行学生为模特创作的作品,具有教学示范的价值。
胡善馀曾数次赴雁荡山写生,留下了不少以雁荡山为主题的风景画作品,相比于其他作品着眼于雁荡山的奇秀和雄伟,这幅作品更注重对于物象、构图以及色彩等细节的掌握,画面所绘场景既具有概括性,但又不失层次感。这实际上体现了胡善馀的创作理念:“画风景画,要会剪裁。就是面对最美的风景,作画时也要有取舍、加减。不能完全照搬”(胡善馀《画余偶谈》)。此外,这幅作品的笔触还带有印象派风景画的韵味,秋季山林中缤纷各异的枝叶,以及其中斑驳的光影效果,都表现得十分自然,显露了胡善馀在留法时期所受到的西方艺术的滋养。
上述两件晚期油画作品展现了胡善馀的艺术生涯在进入新时期后,所呈现的本真面貌,即西方现代艺术作为其艺术生涯的最初底色,在胡善馀的艺术生涯中历经了吸收、转化和复现,反映了西方艺术与本土文化精神,以及个人生命经验的融合。在正如美术史论学者潘耀昌所评价的:“胡先生的近作成就更高,表现出一种虚静恬淡的意趣,具有印象主义或巴洛克的外在形式和古典美的内涵。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花卉景物,他的画都能让人凝神观照,体验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心态”(潘耀昌《缘而葆真,清而容物—评胡善余油画的风格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