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101
下一件
艾轩 只有风声低语
80×100 cm.
作品估价:RMB 1500000 - 25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101
拍品名称:
艾轩 只有风声低语
作 者:
艾轩
年 代:
1992 年
尺 寸:
80×100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艾轩 Aixuan 1992
发表
《乡土情怀—王沂东、艾轩油画选》,澳门市政厅画廊,澳门,1997年,图版
《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画集─艾轩》,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8年8月,第60至61页
《艾轩—陈丹青》,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2012年7月,第16页
《艾轩—心系净土》,季风美术出版社,香港,2019年,第90页
作为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多年来艾轩一直坚守在架上绘画领域的创作。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艺术盛行,各种流派在中国美术界掀起浩大声势,然而艾轩和他的写实主义绘画如同一颗种子在土地里扎根、萌芽,从未随波逐流。
受到父亲艾青的影响,艾轩自幼对绘画兴趣浓厚。青年时期,艾轩在沉潜中打磨画功,于军旅生活中开启了真正的创作生涯。作为成都军区的美术创作员,他曾多次走进川西高原,接触到那里的西藏人民,藏族题材自那时就成为了艾轩创作的主题,这一时期艾轩的风格仍是“红光亮”的革命历史画。到80年代初,受“伤痕美术”以及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的影响,艾轩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放弃了那种完全积极向上的、具有宣传功能的主题性创作,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情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的心灵与命运。在艾轩的作品中,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雪域高原的荒凉环境乃至人们内心的孤独迷茫被展现得淋漓尽致。90年代以来,怀斯的影响在艾轩的画中渐渐淡去,艺术家本人的独特风格越发鲜明。他不再细致刻画背景中的细枝末节,而是将人物作为主体置于画面的中心,让他们与观众产生眼神的交流。这一时期,风雪中柔弱唯美的藏族少女形象大量出现在艾轩的画作中,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标志。
《只有风声低语》作于1992年,是艾轩风格成熟期的典型代表。它的构图简洁,前景的少女与白马刻画细致入微,背景却是一片混沌。地平线在画面偏上方的位置,这条细细的线分割出天空与大地。天空被压缩在狭窄的面积里,看起来离观者很远。它是一片阴郁的灰白,靠近地平线的部分灰色越发浓郁,仿佛远方风雪将至;近处则是皑皑雪原,藏族女孩和白马伫立其上。在高度概括的背景中,纵深感消失了。观者不再能够通过透视还原人物所处环境,却有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在这片辽阔的、亘古不变的高原上,作为个体的人如此微不足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艾轩以藏区为题材,表现出的却是整个人类的情感与精神,这一特质也将艾轩同那些以再现藏区风物为目标的画家区别开来。
相比起写意的背景,对少女的刻画延续了艾轩写实主义的风格。她皮肤黝黑粗糙,身穿一件宽松的旧皮袄,手中牵着白马的缰绳,与它相互依偎。凛冽的寒风吹来,她的头发和马的鬃毛都被吹得散乱,于是轻轻侧过头,闭上眼睛,不知是要躲避这阵冷风,还是在深切的感受它……与艾轩常用的藏族少女图式不同,《只有风声低语》中女孩不再用清澈见底的双眼注视着观众。在这里,艺术家注重的不是让画中的人物与观众产生交流、引起共鸣,而是让观众单向地凝视她,和她一同洗礼于凌冽清透的风雪。
艾轩的创作是诗意的,他的题目也像是一行诗句。少女平静的神情是否暗含了无声的期待?艺术家巧妙地牵动了观众的好奇心,让我们忍不住去追寻其中意味。艾轩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和颇具象征主义的意象,将我们带入他的内心世界,也带到梦境一般的雪域高原之上。
发表
《乡土情怀—王沂东、艾轩油画选》,澳门市政厅画廊,澳门,1997年,图版
《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画集─艾轩》,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8年8月,第60至61页
《艾轩—陈丹青》,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2012年7月,第16页
《艾轩—心系净土》,季风美术出版社,香港,2019年,第90页
作为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多年来艾轩一直坚守在架上绘画领域的创作。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艺术盛行,各种流派在中国美术界掀起浩大声势,然而艾轩和他的写实主义绘画如同一颗种子在土地里扎根、萌芽,从未随波逐流。
受到父亲艾青的影响,艾轩自幼对绘画兴趣浓厚。青年时期,艾轩在沉潜中打磨画功,于军旅生活中开启了真正的创作生涯。作为成都军区的美术创作员,他曾多次走进川西高原,接触到那里的西藏人民,藏族题材自那时就成为了艾轩创作的主题,这一时期艾轩的风格仍是“红光亮”的革命历史画。到80年代初,受“伤痕美术”以及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的影响,艾轩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放弃了那种完全积极向上的、具有宣传功能的主题性创作,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情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的心灵与命运。在艾轩的作品中,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雪域高原的荒凉环境乃至人们内心的孤独迷茫被展现得淋漓尽致。90年代以来,怀斯的影响在艾轩的画中渐渐淡去,艺术家本人的独特风格越发鲜明。他不再细致刻画背景中的细枝末节,而是将人物作为主体置于画面的中心,让他们与观众产生眼神的交流。这一时期,风雪中柔弱唯美的藏族少女形象大量出现在艾轩的画作中,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标志。
《只有风声低语》作于1992年,是艾轩风格成熟期的典型代表。它的构图简洁,前景的少女与白马刻画细致入微,背景却是一片混沌。地平线在画面偏上方的位置,这条细细的线分割出天空与大地。天空被压缩在狭窄的面积里,看起来离观者很远。它是一片阴郁的灰白,靠近地平线的部分灰色越发浓郁,仿佛远方风雪将至;近处则是皑皑雪原,藏族女孩和白马伫立其上。在高度概括的背景中,纵深感消失了。观者不再能够通过透视还原人物所处环境,却有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在这片辽阔的、亘古不变的高原上,作为个体的人如此微不足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艾轩以藏区为题材,表现出的却是整个人类的情感与精神,这一特质也将艾轩同那些以再现藏区风物为目标的画家区别开来。
相比起写意的背景,对少女的刻画延续了艾轩写实主义的风格。她皮肤黝黑粗糙,身穿一件宽松的旧皮袄,手中牵着白马的缰绳,与它相互依偎。凛冽的寒风吹来,她的头发和马的鬃毛都被吹得散乱,于是轻轻侧过头,闭上眼睛,不知是要躲避这阵冷风,还是在深切的感受它……与艾轩常用的藏族少女图式不同,《只有风声低语》中女孩不再用清澈见底的双眼注视着观众。在这里,艺术家注重的不是让画中的人物与观众产生交流、引起共鸣,而是让观众单向地凝视她,和她一同洗礼于凌冽清透的风雪。
艾轩的创作是诗意的,他的题目也像是一行诗句。少女平静的神情是否暗含了无声的期待?艺术家巧妙地牵动了观众的好奇心,让我们忍不住去追寻其中意味。艾轩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和颇具象征主义的意象,将我们带入他的内心世界,也带到梦境一般的雪域高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