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018
上一件
下一件
贺慕群 红苹果
147×114 cm.
作品估价:RMB 1100000 - 21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流拍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2018
拍品名称:
贺慕群 红苹果
作 者:
贺慕群
年 代:
2005 年
尺 寸:
147×114 cm.
形 制:
布面 油画
拍品描述:
签名:MOJONG;水果系列61 2005年(画背)
发表
《贺慕群》,吉林美术出版社,长春,2007年9月,第113页
1924年,贺慕群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其母擅长国画,梅兰竹菊画得气韵斐然,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她对绘画萌生了兴趣。贺慕群先后旅居巴西、西班牙等地,最终于1965年定居巴黎。1968年,贺慕群获取巴黎“妇女沙龙展”油画大奖的桂冠。由于其在欧洲取得的艺术成就,法国文化部于1970年为贺慕群安排了一间专用画室。在这间画室中,她开始创作静物系列作品,主题包括水果、蔬菜、花木和面包等日常生活元素,这类主题在贺慕群的作品中一直延续至21世纪,本件《红苹果》便是贺慕群《水果系列》作品之一。贺慕群的作品展出足迹众多,遍及西班牙、瑞典、法国、中国台湾、上海等地,成就了贺慕群在20世纪国际艺坛的一席之地。
在巴黎期间,贺慕群并未接受巴黎高等艺术学校抛来的橄榄枝,而是决定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走自学成材的职业艺术家道路。巴黎的大茅屋学院(Academic grande Chaumiere)是个倡导自由艺术的机构,于是她几乎每天都到那里画素描、速写和写生。从艺术风格和美学趣味来看,贺慕群的早期创作是中国“洋画运动”的延续。从《红苹果》的画面语言上可以见得,她的作品形式构成简洁,自觉追求平面意味,色彩对比强烈而略带忧郁,情绪敏感而冷静。在贺慕群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后印象派”和“巴黎画派”的影子,与此同时,其作品也具有早期“表现主义”比较温和的表现性格。
本件《红苹果》作于2005年,红苹果也是贺慕群静物作品中的经典意象。十几个红苹果堆积在蓝色的桌面上显得有紧密拥挤,但画家在画面其他部分用颜色的变化中和了这种紧张感,使整幅作品疏密得当。画面被苹果、桌面、花盆、天空以及地面等五个部分切分为几个大的色块。画家采用饱和、单纯的固有色来表现画面主体——红苹果,并严格控制着画面中大色块的种类, 同时使用平涂的手法将色块进行并置、对比, 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富有装饰意味的表现效果。
1980年代初期,贺慕群笔下的水果刻画较为细腻,注重个体形态的深入和完整,制作感较强,且常作为一种带有隐喻性质的客体与人物同时出现在画面当中。而本件《红苹果》是贺慕群转型后新风格的代表:画面中的苹果不再那样拘谨、精致,具有隐喻性质的符号意义慢慢隐退,满桌的红苹果在画面中拥有独立的性格,他们簇拥在一起,仿佛有自己的组织方式。贺慕群用坚定明确的边缘线刻画桌面上的红苹果,但形式秩序突破了早期的严密感,显得自由、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主观性格。
对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必需的平凡之物,贺慕群用浓郁的色彩和高度凝练的手法来表现它们,这些物品往往占据着画面的大部分位置,甚至几乎充满整个画面空间,具有强烈的视觉扩张力。作为生命必须的能量,她笔下的红苹果在画中被赋予了无以复加的生命力和赞美。贺慕群自己曾说:“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现出艺术家的思想和感受,我画我熟悉的,每天都能看到的东西,它只是我思想的载体。”最为普通的苹果、香蕉、甚至大葱、花卉……我们从贺慕群的画中对它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认知和启发,也从它们身上获得了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朴素理解和超越。
发表
《贺慕群》,吉林美术出版社,长春,2007年9月,第113页
1924年,贺慕群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其母擅长国画,梅兰竹菊画得气韵斐然,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她对绘画萌生了兴趣。贺慕群先后旅居巴西、西班牙等地,最终于1965年定居巴黎。1968年,贺慕群获取巴黎“妇女沙龙展”油画大奖的桂冠。由于其在欧洲取得的艺术成就,法国文化部于1970年为贺慕群安排了一间专用画室。在这间画室中,她开始创作静物系列作品,主题包括水果、蔬菜、花木和面包等日常生活元素,这类主题在贺慕群的作品中一直延续至21世纪,本件《红苹果》便是贺慕群《水果系列》作品之一。贺慕群的作品展出足迹众多,遍及西班牙、瑞典、法国、中国台湾、上海等地,成就了贺慕群在20世纪国际艺坛的一席之地。
在巴黎期间,贺慕群并未接受巴黎高等艺术学校抛来的橄榄枝,而是决定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走自学成材的职业艺术家道路。巴黎的大茅屋学院(Academic grande Chaumiere)是个倡导自由艺术的机构,于是她几乎每天都到那里画素描、速写和写生。从艺术风格和美学趣味来看,贺慕群的早期创作是中国“洋画运动”的延续。从《红苹果》的画面语言上可以见得,她的作品形式构成简洁,自觉追求平面意味,色彩对比强烈而略带忧郁,情绪敏感而冷静。在贺慕群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后印象派”和“巴黎画派”的影子,与此同时,其作品也具有早期“表现主义”比较温和的表现性格。
本件《红苹果》作于2005年,红苹果也是贺慕群静物作品中的经典意象。十几个红苹果堆积在蓝色的桌面上显得有紧密拥挤,但画家在画面其他部分用颜色的变化中和了这种紧张感,使整幅作品疏密得当。画面被苹果、桌面、花盆、天空以及地面等五个部分切分为几个大的色块。画家采用饱和、单纯的固有色来表现画面主体——红苹果,并严格控制着画面中大色块的种类, 同时使用平涂的手法将色块进行并置、对比, 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富有装饰意味的表现效果。
1980年代初期,贺慕群笔下的水果刻画较为细腻,注重个体形态的深入和完整,制作感较强,且常作为一种带有隐喻性质的客体与人物同时出现在画面当中。而本件《红苹果》是贺慕群转型后新风格的代表:画面中的苹果不再那样拘谨、精致,具有隐喻性质的符号意义慢慢隐退,满桌的红苹果在画面中拥有独立的性格,他们簇拥在一起,仿佛有自己的组织方式。贺慕群用坚定明确的边缘线刻画桌面上的红苹果,但形式秩序突破了早期的严密感,显得自由、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主观性格。
对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必需的平凡之物,贺慕群用浓郁的色彩和高度凝练的手法来表现它们,这些物品往往占据着画面的大部分位置,甚至几乎充满整个画面空间,具有强烈的视觉扩张力。作为生命必须的能量,她笔下的红苹果在画中被赋予了无以复加的生命力和赞美。贺慕群自己曾说:“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表现出艺术家的思想和感受,我画我熟悉的,每天都能看到的东西,它只是我思想的载体。”最为普通的苹果、香蕉、甚至大葱、花卉……我们从贺慕群的画中对它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认知和启发,也从它们身上获得了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朴素理解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