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515
上一件
下一件
「施家古制」鬲炉
直径12.3cm;高6cm
作品估价:RMB 900,000—1,00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515
拍品名称:
「施家古制」鬲炉
年 代:
明
尺 寸:
直径12.3cm;高6cm
题 识:
款:施家古制
拍品描述:
[ 参阅 ] 王世襄著,《自珍集》(北京:三联书店,2003)。
陈庆鸿著,《大明宣德炉总论》(台湾:巨光出版社,1996)
明 吕震等著,《宣德彝器图谱》(廿卷谱);
[ 注 ] 传王世襄先生旧藏
文/覃鬯
平口起线,颈部内收,上下起两道弦纹。炉身饱满浑圆,光素匀凈,轮廓婉转。内膛现浅跳刀旋纹。铜质致密,精纯坚实,皮色妙丽,触手柔滑。炉底开方框錾刻阳文「施家古制」四字篆书款,字体工正,笔划匀称。规格可观,宜置案侧,掌玩摩挲,压手感强。颈、腹、足、底间的过渡圆润流畅,王世襄先生曾以此式鬲炉颈部的弦纹类比明式家具束腰装饰线条之繁简,亦为至理。
「鬲炉」之称出《宣德彝器图谱》卷九,亦称素圆鼎或素腹鼎。《大明宣德炉总论》称其「易达庄严肃穆之气氛,后世因深喜,仿作亦多」。作为斋堂款、雅语款较多的炉式之一,鬲炉的形制在各式宣炉中为最简约,然而效果极简者其铸造工艺往往更为复杂、严格。
鬲炉作为明清铜炉仿古样式中极具特色之炉式,其基本造型可追溯至早期陶鬲,由青铜器承袭三足分裆的器式,而传世明清鬲式炉器式有两种:一种为索陶耳鬲式炉,一种为平口鬲式炉。平口鬲炉为宋代典型炉式之一,宋代瓷业发达,开始烧造瓷炉,然便于清玩,不利于焚香。以宋龙泉青瓷炉为例,其三足为略向外撇之柱足,颈较长,合裆为腹,器身至器足饰有凸起的直纹。清《沈氏宣炉小志》写道:「古无香炉,古尚气,臭焚萧艾,故无专炉焚香。凡食器用鼎,故制有三鼎、五鼎,今不用鼎供,而间以鼎焚香。其实非香炉也。惟博山炉,今传汉太子宫中所用香炉之制,大略始此。明宣庙铜器甚精,制度亦雅,铸炉不规规三代,鼎鬲多取宋瓷炉式仿之。」这段内容可谓概述了香炉从三代鼎彝到宋瓷炉再到明宣炉的演变历程。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道:「香炉贵适用,尤贵耐火。三代青绿,见火即败坏,哥、汝窑亦如之。便用便火,莫如宣炉。」自宣德创制铜炉,遂开后世以铜铸炉之先河。鬲炉的形制也在宋代瓷炉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平口起线,口缘变厚,颈部变短,器足变为呈束腰状之上下粗中间细者,亦间或有上粗下稍细者、兽足者。
作为北铸的代表,施家炉在《帝京景物略》、《陶庵梦忆》、《宣炉歌注》、《沈氏宣炉小志》等文献中均有提及。《自珍集》中辑录一座「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款马槽炉,王世襄先生以其为「标准施炉」。《帝京景物略》谓宣炉之后「有北铸,嘉靖初之学道,近之施家……」。该书为明代居京文人刘侗(约1593-约1636)、于奕正合着,崇祯八年(1635)刊行。可知施家铸炉始于明代晚期,其代表人物施念峰为明万历至天启间人,而「施家业此者不止一代」,一直延续至清代尚有生产,故在康熙间,亦有施炉的制作。《沈氏宣炉小志》指出:「炉厚且重者,如施家北铸。」可见,厚重感素来是施家炉的重要特征。
此炉就器型、气韵皆符合明代铜炉的特征。平口鬲炉,有一类唇沿外侈部分较多,三足造型多为上下粗、中间细,束腰部位的弧度略大,因此器型趋于沈稳庄重,肃穆端庄,如《自珍集》中辑录的「玉堂清玩」款鬲炉,即属此类;一类唇沿外侈部分较少,三足上粗下稍细,束腰部位弧度较小,足底只微微外撇,整体风格娟秀,文气浓郁。如《自珍集》「李曲江制」鬲炉(底款为流行于明末的柳叶篆体),是明末鬲炉的代表。本座「施家古制」鬲炉也归于后者一类,炉口、颈造型清秀,三足线条劲挺。
「书斋清玩与庙堂之器不同,庙堂壮观瞻,故尚大器,如宝鼎钟彝之类是也。」按此炉规格,宜为案上清玩。炉以焚香,清闲事也。「仿古鼎式,惟以圆且素者,堪入上赏。」(《沈氏宣炉小志》)鬲炉以其简洁圆润的美感受到明清文人的喜好,无论在庙堂礼器抑或是文房清供中均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明 方以智著《物理小识》:「嘉靖初有学道铸,后有施家铸……」
明 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有北铸,嘉靖初之学道,近之施家……」
明 张岱《陶庵梦忆》「北铸如施银匠亦佳……」
清 王士禛煮《池北偶谈》:「嘉靖后之学道,近之施家,皆北铸。」
清 英廉《钦定日下旧闻考》:「……有施家北铸,蔡家苏铸,甘家南铸。」
清 冒襄《宣炉歌注》:「嘉靖初之学道,近之施家,皆北铸。」
清 佚名《砚山斋杂记》:「北铸嘉靖初之学道前,近之施家施……」
清 佚名《沈氏宣炉小志》:「炉厚且重者,如施家北铸。」「……如施家过厚,甘家过薄。」
陈庆鸿著,《大明宣德炉总论》(台湾:巨光出版社,1996)
明 吕震等著,《宣德彝器图谱》(廿卷谱);
[ 注 ] 传王世襄先生旧藏
文/覃鬯
平口起线,颈部内收,上下起两道弦纹。炉身饱满浑圆,光素匀凈,轮廓婉转。内膛现浅跳刀旋纹。铜质致密,精纯坚实,皮色妙丽,触手柔滑。炉底开方框錾刻阳文「施家古制」四字篆书款,字体工正,笔划匀称。规格可观,宜置案侧,掌玩摩挲,压手感强。颈、腹、足、底间的过渡圆润流畅,王世襄先生曾以此式鬲炉颈部的弦纹类比明式家具束腰装饰线条之繁简,亦为至理。
「鬲炉」之称出《宣德彝器图谱》卷九,亦称素圆鼎或素腹鼎。《大明宣德炉总论》称其「易达庄严肃穆之气氛,后世因深喜,仿作亦多」。作为斋堂款、雅语款较多的炉式之一,鬲炉的形制在各式宣炉中为最简约,然而效果极简者其铸造工艺往往更为复杂、严格。
鬲炉作为明清铜炉仿古样式中极具特色之炉式,其基本造型可追溯至早期陶鬲,由青铜器承袭三足分裆的器式,而传世明清鬲式炉器式有两种:一种为索陶耳鬲式炉,一种为平口鬲式炉。平口鬲炉为宋代典型炉式之一,宋代瓷业发达,开始烧造瓷炉,然便于清玩,不利于焚香。以宋龙泉青瓷炉为例,其三足为略向外撇之柱足,颈较长,合裆为腹,器身至器足饰有凸起的直纹。清《沈氏宣炉小志》写道:「古无香炉,古尚气,臭焚萧艾,故无专炉焚香。凡食器用鼎,故制有三鼎、五鼎,今不用鼎供,而间以鼎焚香。其实非香炉也。惟博山炉,今传汉太子宫中所用香炉之制,大略始此。明宣庙铜器甚精,制度亦雅,铸炉不规规三代,鼎鬲多取宋瓷炉式仿之。」这段内容可谓概述了香炉从三代鼎彝到宋瓷炉再到明宣炉的演变历程。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道:「香炉贵适用,尤贵耐火。三代青绿,见火即败坏,哥、汝窑亦如之。便用便火,莫如宣炉。」自宣德创制铜炉,遂开后世以铜铸炉之先河。鬲炉的形制也在宋代瓷炉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平口起线,口缘变厚,颈部变短,器足变为呈束腰状之上下粗中间细者,亦间或有上粗下稍细者、兽足者。
作为北铸的代表,施家炉在《帝京景物略》、《陶庵梦忆》、《宣炉歌注》、《沈氏宣炉小志》等文献中均有提及。《自珍集》中辑录一座「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款马槽炉,王世襄先生以其为「标准施炉」。《帝京景物略》谓宣炉之后「有北铸,嘉靖初之学道,近之施家……」。该书为明代居京文人刘侗(约1593-约1636)、于奕正合着,崇祯八年(1635)刊行。可知施家铸炉始于明代晚期,其代表人物施念峰为明万历至天启间人,而「施家业此者不止一代」,一直延续至清代尚有生产,故在康熙间,亦有施炉的制作。《沈氏宣炉小志》指出:「炉厚且重者,如施家北铸。」可见,厚重感素来是施家炉的重要特征。
此炉就器型、气韵皆符合明代铜炉的特征。平口鬲炉,有一类唇沿外侈部分较多,三足造型多为上下粗、中间细,束腰部位的弧度略大,因此器型趋于沈稳庄重,肃穆端庄,如《自珍集》中辑录的「玉堂清玩」款鬲炉,即属此类;一类唇沿外侈部分较少,三足上粗下稍细,束腰部位弧度较小,足底只微微外撇,整体风格娟秀,文气浓郁。如《自珍集》「李曲江制」鬲炉(底款为流行于明末的柳叶篆体),是明末鬲炉的代表。本座「施家古制」鬲炉也归于后者一类,炉口、颈造型清秀,三足线条劲挺。
「书斋清玩与庙堂之器不同,庙堂壮观瞻,故尚大器,如宝鼎钟彝之类是也。」按此炉规格,宜为案上清玩。炉以焚香,清闲事也。「仿古鼎式,惟以圆且素者,堪入上赏。」(《沈氏宣炉小志》)鬲炉以其简洁圆润的美感受到明清文人的喜好,无论在庙堂礼器抑或是文房清供中均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明 方以智著《物理小识》:「嘉靖初有学道铸,后有施家铸……」
明 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有北铸,嘉靖初之学道,近之施家……」
明 张岱《陶庵梦忆》「北铸如施银匠亦佳……」
清 王士禛煮《池北偶谈》:「嘉靖后之学道,近之施家,皆北铸。」
清 英廉《钦定日下旧闻考》:「……有施家北铸,蔡家苏铸,甘家南铸。」
清 冒襄《宣炉歌注》:「嘉靖初之学道,近之施家,皆北铸。」
清 佚名《砚山斋杂记》:「北铸嘉靖初之学道前,近之施家施……」
清 佚名《沈氏宣炉小志》:「炉厚且重者,如施家北铸。」「……如施家过厚,甘家过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