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513
上一件
下一件
灰太湖石 观山
高27cm
作品估价:RMB 240,000—28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513
拍品名称:
灰太湖石 观山
年 代:
明代
尺 寸:
高27cm
拍品描述:
旧配硬木座
文/付敬东
此石为太湖石卧峰,造型玲珑嵌空,工整端庄,敲击石壁,铿锵有声。
石色青灰,质坚硬,石表细腻光滑,年代既久,石体被水流冲蚀,形成不规则空洞,空壁弯曲,石体被激荡的水流冲击形成块状凸隆,又显宛转险怪。
范成大《太湖石志》所谓「波涛激啮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是也。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之一,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
其以造型取胜,多玲珑剔透、重峦迭章之姿,明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
太湖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宛转险怪,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色泽以白石为多,古人多用于庭院布置。
太湖石的玩赏在唐代就已特别盛行,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并记录了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收藏太湖石为伍的事,甚至「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
白居易在文中写到「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可见太湖石在诸类赏石中的翘楚地位。
宋代以来,赏石之风盛行,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竞相搜罗,《水浒传》中描写的「花石纲」即为太湖石。
在宋代,太湖石就是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是园林石的一种。
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自然形成玲珑剔透,奇形怪状的观赏石。
太湖石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形奇、或色艳、或纹美、或质佳、或玲珑剔透、灵秀飘逸;
或浑穆古朴、凝重深沉,超凡脱俗,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
它永不重复,一石一座巧构思,自然天成。
至明代时,文人生活愈加丰富,太湖石也在文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太湖石中体量稍大的,常置于园囿之中。
如陈继儒《小窗幽记》中所描述:「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
花前无烛,松叶堪燃;石畔欲眠,琴囊可枕。」一幅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雅趣盎然。
又如,陈洪绶和华岩所绘《西园雅集图》中,在园林中的一石案上,有各种文房用具以及立于平底混壁底座之上的奇石,呈现当时文人的生活雅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与提升。
「小而奇巧者」的太湖石横峰,多置于几案之上,用以观赏。
明代高濂《高子书斋说》中对赏石的陈设有着详细的记录,「书斋宜明凈,不可太敞……上用小石盆一,或灵璧、英石,将乐石,昆山石,大不过五六寸,而天然奇怪,透漏瘦削,无斧凿痕者为佳。」此件太湖石卧峰体态较小,石形通灵,外观斑驳,石筋暴露,为明代案头赏石。
此件赏石名曰「观山岫」。岫者,山穴也,表现出太湖石「透」的特点。
文/付敬东
此石为太湖石卧峰,造型玲珑嵌空,工整端庄,敲击石壁,铿锵有声。
石色青灰,质坚硬,石表细腻光滑,年代既久,石体被水流冲蚀,形成不规则空洞,空壁弯曲,石体被激荡的水流冲击形成块状凸隆,又显宛转险怪。
范成大《太湖石志》所谓「波涛激啮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是也。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之一,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
其以造型取胜,多玲珑剔透、重峦迭章之姿,明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
太湖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宛转险怪,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色泽以白石为多,古人多用于庭院布置。
太湖石的玩赏在唐代就已特别盛行,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并记录了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收藏太湖石为伍的事,甚至「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
白居易在文中写到「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可见太湖石在诸类赏石中的翘楚地位。
宋代以来,赏石之风盛行,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竞相搜罗,《水浒传》中描写的「花石纲」即为太湖石。
在宋代,太湖石就是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是园林石的一种。
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自然形成玲珑剔透,奇形怪状的观赏石。
太湖石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形奇、或色艳、或纹美、或质佳、或玲珑剔透、灵秀飘逸;
或浑穆古朴、凝重深沉,超凡脱俗,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
它永不重复,一石一座巧构思,自然天成。
至明代时,文人生活愈加丰富,太湖石也在文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太湖石中体量稍大的,常置于园囿之中。
如陈继儒《小窗幽记》中所描述:「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
花前无烛,松叶堪燃;石畔欲眠,琴囊可枕。」一幅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雅趣盎然。
又如,陈洪绶和华岩所绘《西园雅集图》中,在园林中的一石案上,有各种文房用具以及立于平底混壁底座之上的奇石,呈现当时文人的生活雅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与提升。
「小而奇巧者」的太湖石横峰,多置于几案之上,用以观赏。
明代高濂《高子书斋说》中对赏石的陈设有着详细的记录,「书斋宜明凈,不可太敞……上用小石盆一,或灵璧、英石,将乐石,昆山石,大不过五六寸,而天然奇怪,透漏瘦削,无斧凿痕者为佳。」此件太湖石卧峰体态较小,石形通灵,外观斑驳,石筋暴露,为明代案头赏石。
此件赏石名曰「观山岫」。岫者,山穴也,表现出太湖石「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