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511
下一件
英州石 出云岫
高52cm
作品估价:RMB 240,000—280,000
货币换算
成交状态:落槌价RMB 登录后查看
买家佣金拍卖企业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收取买家佣金
15%
图录号:
1511
拍品名称:
英州石 出云岫
年 代:
尺 寸:
高52cm
拍品描述:
旧配硬木座

文/付敬东
此立峰为英石质,取于粤地北江中游之英德山间。
其色如漆,间布黄褐,石体天然形成窥孔石眼,玲珑宛转,瘦骨嶙峋,石表褶皱,如江上微波。
此赏石「瘦」、「皱」、「漏」、「透」,自然天成,赏石孔洞似有白云穿插,显示出此英石的「出云」之态,体现出古人的赏石审美情趣。
我国古代文人往往追求自然,喜爱返璞归真。
熟读圣贤文章的士子,多被这种儒、道相济的观念所浸淫而不自知。
古人认为山石具有灵气,藏天地精华,《春秋元命苞》中有「山者,气之苞,所以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的描述,所以流连山水则成为古人接近自然最为直接的方式。
晋代谢灵运凡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章千重,莫不备尽,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游历远超谢公,也多有山水诗句存世。但是古代受空间及物质条件所限,再加上多数文人并没有放浪于山水之间的勇气,所以一生游于江湖也只是憧景和寄托,为了同时兼顾物质与精神,古人文人开始以石入园、入室,置山水于眼前。
宋代的文人雅士将奇石搬进了室内,侧重于文房小型雅石的赏玩。
到了明代,文人雅士更注重文房用具,赏石也成为明代文人书房不可或缺的器物。
此件赏石即为明人所遗,观其形态气势,如山峰出云,其石质坚而脆,扣之有金属之声,石表枯涩,略带清润。
古代赏石品类繁多,有太湖石、英石、青州石、灵璧石、开化石等,此件立峰赏石就属于英石材质。
宋代的《云林石谱》中记录英石产自英州的含光、真阳两县,颜色有微青、灰黑、绿和白色几种,并记录了黄庭坚任象州太守时玩英石不惜「万金载归」的事,可见宋代文人对英石的喜爱。
另外,英石与宋代大文豪苏轼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大文豪苏东坡的一生随着官运的或升或贬到过许多地方,他「以石为友、赏石为乐、吟石为快、视石为宝、丢官不丢石。」经他手最有名的奇石即是英石「仇池石」。
这是一块有「山」有「水」,又有「洞天福地」的山水石。
东坡写了许多诗赞美它。后来被当朝驸马王诜看中,说是借去把玩一段时间,却不肯归还了。
东坡费尽心思,提出要王诜将收藏的韩干画《二马图》来交换。
此画是当时圈内人公认的「神品」,价值千金,远超「仇池石」。
由此可见「仇池石」在东坡心里是何等的地位。
此桩文人间的是非纠纷在当时曾引起轰动,许多名人都插手此事为两人调停。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将灵壁、英石、太湖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
明朝计成所著《园冶》介绍英石的产地、颜色等大体与《云林石谱》相同,但强调了英石的作用「大者可置园圃,小者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
清朝陈吴子所著《花镜》记载山水盆景制作用石「昆山白石或广东英石」,充分肯定英石为制作假山盆景之上乘材料。
此件明代英石赏石为立峰,石上孔洞疏密有致,石壁似层云迭翠,又如山中缭绕而出的云朵。
晋陶潜《归去来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故此立峰依形取名「出云岫」,置于案头,似远望之峰峦,云雾缭绕,平添自然雅致。